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解读

《大武口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方案》的政策解读

解读方式 文字方式 生成日期 2020-09-07
来源 大武口区发改局 解读单位 大武口区发改局

  一、文件出台背景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带来了挑战。20204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强调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的“六保”工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决策部署,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根据自治区和市上关于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实施方案,结合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了《大武口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实施方案》。

二、主要内容解读

围绕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6个方面提出42条具体措施。

(一)保居民就业。一是确保实现全年就业目标。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000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二是保障重点群体就业。招募“三支一扶”120名,安排离校两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机关事业单位实习以及16-24周岁失业青年到企业见习共100名以上,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安置公益性岗位435个,解决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85人,新增退役军人就业50人。三是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加大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一次性求职补贴标准提高到2000元。失业金标准提高15%,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对招录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化解过剩产能企业员工,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中小微企业、民办非企业和社会团体等给予一次性就业补贴。对不裁员或少裁员的中小微企业,稳岗返还标准提高至企业及其职工上年度缴纳失业保险费的100%四是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全年企业技能培训2000人,就业重点群体技能培训50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含“十二五”劳务移民)技能培训400人、创业培训1050人。五是强化就业创业服务。提升15个创业基地孵化能力。持续做好“线上春风行动”等线上招聘服务,拓展线下小规模招聘服务范围。支持企业与职工采取协商薪酬、调整工时、轮岗轮休、在岗培训等措施,稳定职工就业岗位。离校未就业毕业生2年内参照应届毕业生参加就业考试。发展和壮大流动经济,允许街边、路边、小区周边划区域摆点设摊,且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二)保基本民生。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开展“四查四补”。严格执行现行脱贫标准,确保剩余191708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完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落实“四个不脱”要求。二是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全面落实年初新提高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三是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扩大社会救助覆盖面,将受疫情影响、失业、重病等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制度暂时无法覆盖的困难群众,纳入临时救助范围。阶段性实施失业补助金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失业农民工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全面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简化工作程序,及时将新增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依标准发放孤儿养育津贴。四持续做好保供稳价。抓好“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等生活必需品保供工作,抓好主副食品生产、流通、供应组织,确保粮油肉菜市场供应不断档、不脱销。执行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阶段性提高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标准相关政策。五是保障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持续开展控辍保学行动,实现辍学学生常态化动态清零。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寄宿制学校和农村学校建设,消除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做好各阶段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确保应助尽助、应补尽补。六是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加快城市医联体试点建设工作。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全域医疗健康信息专网接入所有行政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综合标准化建设率达到95%以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设标准化率达到80%。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新增30元,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保率达到100%。免费筛查新生儿48种先天遗传代谢疾病。免费开展农村适龄妇女“两癌”筛查,落实贫困妇女“两癌”救助,对患病妇女每人补助1万元。七是补齐“一老一小”短板。加快建设星海镇养老护理院等公办养老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普惠养老和医养康养结合项目建设。探索推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设施建设。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提高到50%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以上。八是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大城市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力度,改造棚户区住房234套、老旧小区13万平方米。拓宽住房保障渠道,发放租赁补贴900户。着力化解“烂尾楼”、逾期交房等历史遗留问题。九是守好生态环境底线。完成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落实。继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扎实开展蓝天保卫战“1+9”专项行动,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0%以上,PM2.5PM10年均浓度比2015年分别下降12%11%以上。统筹推进“五水同治”,省市控考核断面稳定消除劣V类水体,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稳定在70%以上。严格实行土壤环境质量分类管理,综合防控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推动引黄灌区土壤盐碱化治理。十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加快三二支沟生态湿地修复、贺兰山东麓生态修复工程等23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十一是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大干实干150天”专项行动,提升城区环境面貌,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3%。深入开展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处置、生活污水治理等专项行动,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整治的村庄达到90%以上。十二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推动《民法典》实施,全面完成“七五”普法。完善“1+4+X”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落实落细基层“1+6”任务。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继续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做好食品药品安全、信访维稳等工作。

(三)保市场主体。一是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落实下调增值税税率、增值税期末增量留抵退税、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和下调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减税降费政策。下调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和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的单位缴费等阶段性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全部延长到2020年底。小型微利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延缓缴纳2020年所得税。清理所有不合法涉企收费。二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抢抓自治区“中小微企业18条”和降低除高耗能行业以外的工商业企业电价5%政策延长到2020年底机遇,力争年底电力直接交易规模达到售电量60%,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集中清理规范各类中介服务收费,降低企业水电气暖配套费、增容费、扩容费。全面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加快推行银行保函、保险替代等保证金方式。对承租国有经营性房产经营困难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房租减免到2020年底。三是帮助企业纾难解困。加快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鼓励市场主体做好自保互保,引导大企业做好示范带动,以预付款等方式向上下游企业支付现金。引导外贸企业积极适应国内市场,推动出口产品转内销。建立企业帮扶机制,依托“12345”政务服务热线,受理企业用工用能、资金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四是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帮扶。放宽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登记经营场所限制,对农副产品和符合条件的日常用品、零售业个体经营者暂时予以豁免登记。落实月销售收入10万元以下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免税政策,免税期执行到202112月底。五是持续强化金融支持。发挥大武口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风险补偿基金作用,采取风险共担模式,支持银行放大贷款规模,缓解中小微企业、农业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争取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六是强化消费拉动作用。加快推动大武口生态工业旅游休闲集聚区建设。阶段性开放公共停车位,鼓励商业停车场减免收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快递服务业协同发展,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发展5G商用和场景应用等新兴消费,释放消费潜力。七是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证照分离”改革,深化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改革,企业开办、社会投资项目施工许可分别控制在2个、40个工作日内。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服务,用好“不见面”“云视频”等20条利企便民措施和8条重点项目容缺受理措施。全面应用“互联网+监管”系统,推行“双随机+专项检查”日常监管和“共享+联合惩戒”等信用监管。贯彻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八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做好11项自治区级、72项市级和我区72项重点改革任务。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评估研判、情报信息、防控协同、防范化解、审查监管、责任考评机制。

(四)保粮食能源安全。一是保障粮食安全。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稳定在3.35万亩1.81万吨。加强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粮食应急保障水平。二是稳定农业生产。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八大庄、富汇荣等设施农业和特色养殖等优势产业,加快富硒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新建高标准农田1.17万亩。三是保障能源安全。稳定辖区原煤产量,加大外市(县、区)煤炭采购和本市太西煤存储,做好煤炭供应保障。规范、提升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园区,有效整合煤炭物流资源,降低煤炭生产企业和煤炭消费企业的物流成本、交易成本。强化油品需求响应,不断增强储备能力,满足用户用油需求。加强天然气供销体系建设,全力保障民生用气安全。

(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是扩大有效投资。落实“5+3”项目推进机制,全力抓好2个自治区级重点项目、27个市级重点项目和54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谋划储备项目1000亿元以上。扩大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基础设施、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储备等领域补短板投资,做好新增中央专项项目前期,确保资金下达后尽快开工建设。加快推进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投资。二是加强产销衔接。推进产业链协同复工达产,分级分类协调企业设备、零部件、原材料等需求,精准打通市内外供应链堵点、断点。支持中色东方、天地奔牛等龙头企业建立产品战略储备。支持企业多渠道开辟产品销路,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补助支持企业设立国外直销点。三是稳定产业链条。加快构建产业链自主配套体系,培育壮大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重点推进“四大改造”,抓好23个工业技改项目,新增“升规上限”企业12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8家。四是培育新兴动能。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机遇,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开展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示范试点,实施11个两化融合项目,新增机器人臂10台。五是推进乡村振兴。抓好龙泉村、长胜村、星光村美丽村庄建设,新培育四星级以上休闲农业企业1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村集体经营收入稳定在10万元的村达到25%以上,村集体经营收入稳定在5-10万元的村达到58%以上,村集体经营收入稳定在1-5万元的村达到17%以上。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家,改造提升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1家。六是强化科技支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3个,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以上,带动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以上。七是提升园区承载力。支持高新区改革创新和错位发展。依托杉杉能源、维尔铸造等龙头骨干企业,加快推进锂电池、智能制造等专业园建设。推进园区低成本化改造,加快建设5个低成本化改造项目。推进高新区环境综合整治。八是加大招商引资。紧盯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加强东中西部互动协作,主动承接东中部产业和加工贸易转移。鼓励开展中介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支持企业参加进博会、广交会等大型展会,宣传推介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搭建企业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8%以上。 九是推动绿色发展。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坚决治理“散乱污”企业、出清“僵尸企业”,集中攻坚长胜煤炭集中加工区、西大滩、隆湖大道两侧等区域,依法处置“僵尸企业”43 户,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整治和利用,加快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创建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3家、绿色工厂和示范产品7家以上。

(六)保基层运转。一是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坚持以收定支、精打细算。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确保一般性支出压减10%,其中会议费、培训费、因公出国等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30%以上。二是积极培植新兴财源。充分挖掘税收增长点,依法依规组织收入。抓住中央新增地方转移支付、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政策机遇,最大限度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统筹采取加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处置盘活闲置国有资产资源等措施,多渠道弥补疫情影响和减税降费形成的收入缺口,夯实基层保运转财力基础。三是加强基层财力保障。积极争取中央新增特殊转移支付和自治区一般性转移支付。持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星海镇(街道)、基本民生领域倾斜。做好教师工资保障工作。保障基层村居组织运转经费。四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严格执行批准预算,严格“三保”支出优先顺序,不得将保运转经费甩在预算盘子之外,不得擅自挤占保运转资金、改变资金用途,确保工资、公用经费及时足额保障到位,杜绝出现拖欠问题。清查盘点财政存量资金,及时收回结余资金和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五是有效防控财政风险。完善财政运行监控机制,强化财政库款运行监测,及时研判风险。按照相关工作要求综合评估本辖区减税降费、疫情影响等因素,依法依规按程序调整预算。统筹安排一般债券、专项债券、特别国债、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财政性资金,综合平衡年度预算。

政策咨询:大武口区发展和改革局,联系电话:0952-2013082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标识码:6402020003      宁ICP备 2021001683号-1      主办单位: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2-5892889  宁公网安备640202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