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武口区建设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索引号 | 640202089/2025-00024 | 文号 | 石大政办发〔2025〕6号 | 生成日期 | 2025-03-12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大武口区科技局 | 责任部门 | 大武口区科技局 |
石大政办发〔2025〕6号
星海镇、区直各相关部门:
《大武口区建设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2025—2026年)》已经区人民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5年3月1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武口区建设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实施方案(2025—2026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改造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和特色产业向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科技创新样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意见》(中办发〔2023〕44号)《自治区科技厅关于批复建设2024年自治区农业科技园区的通知》(宁科农字〔2024〕4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围绕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作出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统筹推进“六新六特六优+N”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在盐碱地特色产业开发、盐碱地土壤改良、耐盐碱新品种培育、盐碱地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人才引育等方面,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引进转化一批创新成果、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型和产业示范龙头企业、引进培养一批较高水平科技人才团队,打造产业集群发展、科技支撑有力、集约经营显著、生产设施完备、绿色发展突出、辐射带动明显的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园区”)。形成以水土渔农综合利用、特色菌菇农业循环利用、现代农业高效利用为主要模式,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农业生产条件相匹配的盐碱地高效利用空间布局和农业创新发展格局。
二、建设任务
(一)培育壮大盐碱地食用菌产业,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支撑。按照《古田县与大武口区菌菇产业对口协作方案》《大武口区食用菌产业乡村振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以食用菌循环农业示范园为核心,建设菌种扩繁实验室、工厂化菌棒生产基地、科普研学基地,推进盐碱地特色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标准化、智能化发展;充分利用周边地区果树、玉米芯、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作为菌棒生产原料,降低菌棒生产成本,推广“工厂化集中制棒、生态分散出菇”的菌菇种植新模式,发挥隆惠村“经济合作社+龙头企业”分工合作优势,产业园集中制棒,整体提升菌棒生产技术水平和效率;建立健全废棒统一回收机制,加快废棒、菌渣循环利用,探索废棒、菌渣的二次种菇、发酵床垫料以及肥料化、饲料化、基质化、能源化等循环利用,提高废棒、菌渣在盐碱地改良方面的生态效益,形成集“菌种筛选、菌种扩繁、菌棒生产、菌菇栽培、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菌棒处理、菌渣有机肥还田”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链;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育,与宁夏农林科学院、宁夏大学、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组建专业技术团队,针对新品种培育、高效栽培技术、本土栽培基质、栽培营养液、食用菌保鲜加工、菌渣有机肥还田等重点技术领域开展研发,落实技术成果转化与应用,强化科技创新对食用菌产业的引领支撑,打造盐碱地食用菌循环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牵头单位:区科学技术局,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区教育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星海镇)
(二)建设规模化冷凉蔬菜种植,打造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依托百果园“三个零”技术示范产业园,集中规模化种植BLOF“三个零”(零肥料、零农药、零化学激素)农产品,采用有机肥热处理技术改良盐碱土壤,根据土壤营养、作物需求精准施肥,实现规模化冷凉蔬菜高标准种植和提质扩产;打造以高标准冷凉蔬菜种植为主,以农业观光与农业种植体验为辅,以蔬果采摘、田间超市、农民培训、农业科普为特色的农旅融合基地;通过整合区域资源,创建本地生态标签,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建设成为集农业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的高标准果蔬绿色生态示范园。(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配合单位:区科学技术局、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星海镇)
(三)加大螺旋藻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实现微藻产业价值升级。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在目前智能化养殖温棚的基础上,探索螺旋藻混合养殖等高效养殖技术,实现从平面养殖到立体养殖的空间突破,提高螺旋藻质量,挖掘增产增效潜力;加大高值化产品研发投入,在保健食品、健康饮品的基础上,开发藻蓝蛋白、螺旋藻多糖等系列产品,推动螺旋藻产业价值升级;拓宽螺旋藻应用场景,开发以螺旋藻粉、藻渣为原料的水产饲料添加剂,促进螺旋藻产业与水产养殖业融合;充分发挥现有营销渠道,利用螺旋藻片、螺旋藻方便面、菌丝方便面、猴头菇咖啡、猴头菇柠檬抹茶、猴头菇奶茶等特色产品优势,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和影响力,实现微藻产业多元化发展。(牵头单位:区科学技术局,配合单位: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星海镇)
(四)发展盐碱地现代设施渔业养殖,培育渔业全产业链提升。充分发挥现有水产种业领军企业创新资源优势和带动作用,推广盐碱地棚塘接力养殖、盐碱水域生态放养、盐碱池塘多生态位养殖、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等多种碱地水产养殖新模式,提高养殖设施和装备水平;积极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上海海洋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耐盐碱水产新品种选种驯养、盐碱水质综合改良调控等共性技术和区域性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利用“池塘-稻田、池塘-抬田”等水土一体化工程技术,将降盐排碱与精准养殖结合,形成“田(稻)-塘(鱼)-渠(盐)”复合生态示范,实现盐碱地环境综合治理和渔业协调发展;以高附加值现代渔业提升为重点,发展鲟鱼鱼子酱等高端特色水产业,依托石嘴山市富慧翔鲟鳇鱼子酱加工产销基地,形成集鲟鱼繁育、鲟鱼养殖、鱼子酱加工及贸易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牵头单位:星海镇,配合单位:区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五)推广渔农综合利用生态种养,打造鱼菜共生特色品牌。以星海镇枣香村为重点区域,集中连片发展现代化设施大棚,打造高标准现代智能农业示范温棚园区;推进循环水、进排水处理等设施升级改造,构建节地、节水、节能、环保、高效的生态种养格局;开展智能控制、智能装备物联网集成应用,实现对温室环境监测和水质参数的智能化监测和控制;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建立示范推广机制和专家团队,深入开展“鱼菜共生”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的示范推广;拓展“鱼菜共生”产业链条,通过鱼菜配比方案、鱼菜种养模式技术创新,挖掘产业功能,提高综合效益;积极开展种植合作,对接产品市场资源,优化订单销售模式,进一步拓宽农户的产品销售渠道;引导和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全链条发展。(牵头单位:星海镇,配合单位:区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
(六)打造高水平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促进现代生产要素聚集。依托大武口区现代农产品加工园,按照“政策集成、要素集聚、企业集中、功能集合”的思路,打造集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以星海镇隆惠村为中心,辐射星海村、果园村、枣香村、祥河村等周边村集体,拓展二三产业为重点,带动上下游产业和前后环节紧密相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立足食用菌菇、冷凉蔬菜、特色瓜果、水产等优势产业,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开展加工转化、品牌营销,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创新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建立与农户、农民合作社“保底+分红”等利益联结关系,让农民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牵头单位: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配合单位:区发展和改革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科学技术局、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星海镇)
(七)推进青贮饲草规模化种植,提高盐碱地综合开发效益。充分发挥“良种+良法”配套推广优势,持续强化产业链协同;加强饲草育种新技术研发及耐盐碱特色品种筛选及培育,推出综合治理解决方案,促进种植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合作开展土壤改良与调控研究,针对不同盐渍化地块特点,通过添加盐碱地改良剂、微生物菌剂及菌渣有机肥,调整土壤pH值和离子平衡,降低土壤盐碱度,提高土壤肥力;建立盐碱地全生育期农情遥感精准监测系统,通过对青贮饲草全生长期生长状况跟踪和农情诊断,提供精准施肥、变量施药、精准灌溉等方面的数据指导,实现从种植端溯源到耕种管收的全过程数字化和可视化管理,打造以数据和模型为支撑的农业生产数智化场景,提高盐碱地生产效率和综合开发效益。(牵头单位:星海镇,配合单位:区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区自然资源局)
三、考核指标
力争到2026年,园区总产值达到1亿元,积极培育自治区级龙头企业,建立盐碱地特色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模式2套,制定盐碱地农业高效利用配套技术规程5项,企业或团体技术标准7项,新增盐碱地综合利用面积800亩,累计盐碱地综合利用面积10000亩。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家、各类科技型企业6家,积极搭建各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创新载体,完成各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8项;培育科技特派员6名、乡土专家10名,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10期,培养专业技术人员15人,培训农户100人次。通过资源要素聚集和发展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带动盐碱地特色水产、食用菌种植、设施农业技术水平提升,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资源共享,形成盐碱地治理和盐碱地特色农业综合利用示范效应,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按照“政府抓总、企业落实”原则,成立由大武口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各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园区建设工作专班,建立完善园区建设管理协调机制,配齐配强工作力量,委托石嘴山市星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运营,协调解决突出问题,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农村发展、园区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构建“上下联动、部门互动、行业促动”的工作格局。
(二)强化调度研判,加强监督考核。各相关部门、园区运营单位、项目实施企业要强化协调配合,集合各方资源、统筹管理和协调解决问题,加强政府与村集体经济、园区企业相互沟通,落实各项具体工作。各部门细化明确建设任务、完成时限和责任主体,形成季度调度、半年总结、年度考核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加强园区建设、资金使用、日常管理和监督,定期对项目和工程进行跟踪评估,协调推进重点任务落实。区科学技术局跟进做好考核工作,及时通报工作进展、创新举措和工作成效。
(三)强化专业指导,优化发展环境。根据《大武口区政府宁夏农林科学院科技合作协议》,明确园区建设技术依托单位为宁夏农林科学院,由宁夏农林科学院负责组织区内外相关领导专家,聘请相关领域专家,组建园区专家委员会。园区专家委员会受园区工作专班的委托,负责园区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技术创新研发、科技项目申报,为园区建设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并参与相关论证、评审、验收、评估等工作。
(四)强化资金统筹,加大保障力度。园区专项资金以科技项目的方式组织实施,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通过专家评审、会议研究等程序规范确定,主要用于开展盐碱地高效利用产业创新、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园区建设经费来源主要为自治区级财政投资500万元(其中300万元作为前期建设经费,200万元视后期验收情况予以拨付),区级财政配套资金200万元,整合各类金融及社会资本投资400万元和企业自筹1900万元。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自筹、财政补助等多渠道融资等方式,实行贷款担保、政府贴息等政策,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地投向园区,发挥财政资金对园区发展的引导激励作用。
附件:大武口区建设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工作专班
附件
大武口区建设自治区盐碱地高效利用农业科技园区工作专班
按照园区建设要求,为充分调动发挥各部门之间作用,做到上下衔接、齐抓共管,确保园区各项建设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成立园区建设工作专班,现将组成人员及相关职责明确如下:
组 长:刘 强 区委副书记、区人民政府区长,石嘴山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
副组长:张筱雯 区委常委、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谷 亮 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任怡莲 石嘴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成 员:卞伟光 区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陆占斌 区教育局局长
魏文超 区科学技术局局长
任曦鹏 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
曾 龙 区财政局局长
张晓磊 区自然资源局局长
马晓云 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
朱玉红 区文化体育旅游广电局局长
刘 宁 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
董存利 区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局长
王 平 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
路朝喜 星海镇党委书记
聂 宏 石嘴山市星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工作专班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区科学技术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由区科学技术局、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星海镇及石嘴山市星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各抽调1名业务骨干,具体负责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推进、督导考核、新闻宣传、材料撰写、资料整理等。各成员单位指定1名联络员,原则上由相关业务科室负责人担任。为确保园区各项建设指标、任务的顺利推进落实和及早发挥实效,委托石嘴山市星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园区的运营机构,主要负责按照区人民政府制定的建设任务计划,逐项分解和推进落实,确保各项建设任务保质保量完成;组建具有丰富园区管理运营工作经验的团队,负责科技园区后期运营工作;为企业提供成果对接、创业管理咨询、项目推介、融资投资、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等服务活动。若工作专班成员遇人员调整变动,由继任者自然接替,履行成员职责,不再另行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