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武口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索引号 | 640202031/2024-00090 | 文号 | 石大政办发〔2024〕26号 | 生成日期 | 2024-06-28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 | 大武口区教育局 | 责任部门 | 大武口区教育局 |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武口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石大政办发〔2024〕26号
区直各部门、星海镇、各街道办事处、驻地有关单位:
现将《大武口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4年6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武口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教监管〔2023〕2号)、自治区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宁教监管〔2023〕185号)总体要求,高层次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各项工作,以实验区工作推进我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实验区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以创建教育部科学教育示范区为契机,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核心,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区、科技强区、人才强区夯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
全面推进大武口区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在改进教学与服务、用好社会大课堂、抓好相关改革衔接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先行先试,探索科学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构建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科学教育机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有效联动、家校社协同配合的科学教育新格局。通过3至5年的努力,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明显健全,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形成可向全国推广的政策、标准、机制、模式和资源等改革成果。
三、主要任务
(一)明确科学教育目标
1.坚持立德树人,提升科学素质。激发中小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做到学思结合、寓教于乐,培养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增强科学自信自立,厚植家国情怀。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为主,注重养成学生广泛学习的兴趣、动手能力和注重探究的意识。初中阶段以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为主,着力培养学生“敢想”“敢做”的“创新人格”,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进行创新或解决问题。高中阶段以深化科学教育素养培养,以科学实践与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物理、化学、地理、生物、信息科技、通用技术等基础学科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学习。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二)健全科学教育课程体系
2.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确保科学及相关学科科学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发具有特色的科学教育校本课程。
3.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国家必修课程+拓展课、社团课、课后服务、课外实践”一体化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推动学校形成丰富多元、分层分类、校内外衔接的一体化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及配套的课程资源,鼓励开发以贺兰山、星海湖文化为背景的科学课,推进校本课程的设计、建设和实施。用好国家统编教材,将教辅书纳入监管体系,确保教辅书的思想性、科学性。三年内,每学年认定2门区级科普教育特色课程、2区级科学实践(实验)类特色课程、2门区级科创教育特色课程。
4.加强课程实施指导。研究中小学科学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指导意见,研究项目式、跨学科、探究性课程的实施意见,明确对各学段科学课程科学素养学业质量要求,加强对科学课程实施的指导。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三)深化科学教育改革
5.强化科学教育指导。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科学教育指导,实施启发式、探究式教学,设计分层多样、实践性强的作业,培养学生深度思维;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原则上不少于10%课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重视科学实验教学。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应用,加强实验教学,强化实验操作,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实践操作机会,实验开展率100%。
7.注重智能与科学教学融合。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改进和强化实验教学。打造全场景科学教育教学平台和学生学习数据分析平台,推进科学教育教学平台的常态化教学应用。
8.鼓励创新作业形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制定课后项目化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挑战性问题的驱动等探索,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想象力。
9.提升社团活动质效。将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通过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不断提升科学教育课后服务的吸引力。加强对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指导,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坚持教育公益属性,引导并规范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对“学校课程—课后服务—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深化科学教育实践四个“100%”活动,即全区100%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科学节、学生100%参与科学节活动、全区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活动的学校数占比100%、每周参加1次以上科学类课后服务的学生数占比100%,着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
10.加强学段贯通。选择部分学校,探索形成“小-初-高”环环相扣的科学教育体系,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英才计划”“强基计划”等,为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更适合的成长成才环境,贯通“小-初-高”发展目标一致的绿色发展通道。
11.健全科学教育评价机制。每学年组织实施本区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测评,为各中小学校实施科学教育提供评价反馈。强化各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评价改革行动研究,梳理各校探索科学教育评价改革的典型经验。三年内,遴选10所科学教育评价改革示范校。每学年组织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区域质量监测,重点落实质量监测结果的分析、挖掘、反馈与教学改进。三年内,对辖区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专项督导,评估学校科学教育的实施质量,为学校科学教育改进提供指导和建议。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四)丰富科学教育载体
12.成果评选创建特色。全区每学年每学段认定10项区级跨学科综合性实践性教学优秀案例、每学年分学段评选10节实验教学精品课例、推出20节中小学科学教育精品微课、30项中小学科学教育优秀教学设计。用足用好科学教育资源,以创建自治区级特色“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为契机,引导各学校制定创建方案,按照“成熟一批、验收一批、认定一批”的原则,用3至5年时间,在全区建成15所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形成布局合理、特色多样的科学教育体系,引领我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13.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区内实验性、创新性、示范性中小学,建立“科学人才早期培养”基地。三年内,选拔不少于100位学生进入培养基地学习,通过丰富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用活动促进学生体验,让基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带动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形成科学人才早期培养的大武口区模式。
14.建好科学实践场所。通过3—5年的努力,孵化大武口区“贺兰山少年科创院”研究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设置科技展览馆、科学实验室、创新工坊等功能区域,为青少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环境。建设完善区级科学实践场所10个,培育市级科学教育示范学校5个;利用三年时间举行科普进校园活动30场以上,推广家庭实验室项目50个。实现学习实践跨界融合,展示平台丰富多元,学生科学素养明显提升。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发展和改革局、大武口区财政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五)加强科学教师队伍建设
15.加强师资力量配备。加强中小学实验员、教研部门科学教研员配备,强化实验教学力量。加强高水平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科学教师整体专业素养。各中小学配备1名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的科学副校长、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各中小学逐步实现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学位的科学教师。
16.重视名师团队建设。遴选建设一批区级中小学科学类名师工作室,在教育教学理论、案例研究、创新教育、师资培养等方面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探索组建由优秀教师、高校和高科技企事业单位专家组成的讲师团,开展科学公开课、科普大讲堂、科普日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志向、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
17.做好科学教师培训。在“国培计划”“区培计划”中设置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培训项目,加大科学类教师培训力度,每年培训比例不低于40%。在科学类教师培训中,进一步强化实验教学课程,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开展“百名科学教师专项培养行动”,包括面向全体科学教师的“义务教育科学新课程新教材培训”,面向学校科技辅导员的“科创教育种子教师专题研修”。在小学科学、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五大学科,培养30位胜任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青年教师,探索高水平理科教师培养模式。
18.定期举办技能大赛。通过定期举办中小学科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中小学科学实验员技能比赛、中小学创新实验说课大赛等,激发科学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发展和改革局、大武口区财政局、大武口区人社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六)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19.名师专家引领,提升科普品质。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作用,组织开展“大手拉小手” “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青少年科学节”“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流动科技馆和科普大篷车进校园”等品牌科普活动,设计贴近学生、趣味性强、参与面广的项目,让学生“玩科学”“做科学”,培育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组织科技工作者和科学教育名师深入中小学校作科普报告,开展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宣讲,提升青少年崇尚科学的品质。
20.整合科普资源,打造第二课堂。动员区内外科普类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科普活动室、流动科技馆、社区科技馆、企业成果展示馆、高校开放式实验室、职业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等科普阵地面向学生开放,从而打造“校外第二课堂”,使学生拥有更多元的科学活动场所深入体验科学教育和参与实践活动。动员各类优质科普教育资源及科普活动走进中小学校,使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优质科普资源,感受科学魅力、形成科学情怀,促进科普与中小学基础学科、科学课程深度融合。
21.加强家校社携手共育。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发挥社会力量,利用家长学校,指导家庭科学教育,有计划地开展家长培训,通过讲座沙龙、现场面询、社区讲座、云上课堂等方式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开展家庭科学教育的方法。引导家长鼓励孩子参与生活中的小发明、小创造。发挥家长专业特长,推动家长和教师共同开发实施综合主题类、项目化校本课程,定期邀请家长、行业企业代表等参加的以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为主题的学术沙龙、热点问题研讨等活动。充分挖掘家庭资源,探索形成“家庭小实验”清单,重在夯实科学内容,整合核心概念。鼓励各有关部门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依托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开展科普志愿宣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提升家长科普意识和学生科学素养。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妇联、大武口区团委、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七)建立科学教育成果展示机制
22.建立机制,定期展示。依托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协同组联动机制,通过10所结对学校在机制共建、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共培方面协力推动,形成一批科学教育成果。通过定期举办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主题沙龙、专家讲座、公开课展示、成果汇报、区域推进会等,建立典型经验及案例推广机制,提升大武口区科学教育知名度。
(责任单位:大武口区教育局、大武口区科技局、大武口区科协,各中小学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双减”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作用,整体谋划,统筹推进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科技部门负责优化青少年科普资源配置,强化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组织开展各类青少年科技活动等。科协发挥科普工作主要社会力量作用,统筹科普阵地、平台、载体等资源,开展各类青少年科学教育活动,举办青少年科技赛事等。教育部门负责中小学科学课程设置、教师培养培训,组织开展校内科普活动,引导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科普实践。发改部门负责公益科普教育类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审批、备案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相关各类经费保障资金投入工作。工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水、文旅等部门负责相应科研设施和实验示范基地对学生免费(公益)开放。宣传、网信、文明办、团委、妇联等部门结合自身职能,加强科普资源集约、平台统筹、力量整合,强化青少年科普资源供给与服务能力建设。要把科学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开放相关实践资源,充分利用自身科研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支持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企业要把青少年科普教育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为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支持。
(二)强化经费保障。坚持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引导扩大社会投入,广泛争取社会资助,根据工作需要,为科学实验区提供教师培训与学术研讨、课程资源开发、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平台展示,工作经验成果推广等方面提供充足的经费,确保科学教育实验区各项工作高效、顺畅运行。
(三)强化宣传引领。开展“全媒体科普行动”,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推动大武口区所属新媒体平台开设科学教育专栏,加大对科学教育的宣传引导力度,激励中小学生树立科技报国远大志向。将科学教育纳入“双减”宣传工作重点任务,鼓励主要媒体与各级各类科学教育机构、科技类社会组织合作,加强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营造重视支持科学教育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