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政策文件 > 政府办公室文件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武口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索引号 640202089/2023-00041 文号 石大政办发〔2023〕10号 生成日期 2023-03-1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大武口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责任部门 大武口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大武口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石大政办发〔202310


区直各部门、星海镇、各街道办事处、驻地有关单位:

《大武口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31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大武口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












二〇二三年三月


目 录

1总则 1

1.1规划背景 1

1.2“十三五”发展成效 2

1.3“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3

1.4规划方法 4

1.5规划依据 5

1.6规划范围 6

2 区域概况 7

2.1自然条件概况 7

2.2社会经济概况 10

2.3土地利用现状 10

2.4畜牧业现状 11

3 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4

3.1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 14

3.2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阈值 16

3.3大武口区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17

4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18

4.1指导思想 18

4.2规划原则 18

4.3发展思路 19

4.4规划目标与指标 20

5 功能分区及建设规划 22

5.1产业建设规划 22

5.2重点工程 23

6 配套措施建设规划 30

6.1养殖用地保障措施 30

6.2畜禽防疫措施 30

6.3人才培育措施 31

6.4资金扶持措施 32

6.5粪污处理措施 33

7 预期规划效益 34

7.1经济效益 34

7.2社会效益 34

7.3生态效益 35

8 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36

8.1规划组织管理 36

8.2规划保障措施 36

附图 39

附图1 行政区划图 39

附图2 水系图 40

附图3 土地利用现状图 41

附图4 规模养殖场分布图 42

附图5 畜牧业规划布局图 43

1总则

1.1规划背景

畜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肉蛋奶是百姓“菜篮子”的重要品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畜禽产品稳产保供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畜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围绕加快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加工流通体系以及推动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等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强调要加快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畜禽产品供应安全保障能力,为畜牧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深入实施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联合攻关,不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全面保障肉蛋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2021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2181号),重点布置了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加强良种繁育与推广、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健全饲草料供应保障体系、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推进畜牧业绿色循环发展、强化畜产品品牌培育8项工作任务。要求到2025年,全区奶牛存栏100万头,肉牛和滩羊饲养量分别达到260万头和1750万只,生猪存栏90万头,家禽饲养量3000万只;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46万吨、14万吨和550万吨;畜禽养殖规模化率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70%以上和90%以上,奶产业、肉牛和滩羊全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

近年来,随着大武口区畜牧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传统农村养殖模式正逐步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发展,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畜禽养殖生产与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畜禽生产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畜禽生产应按保供给、保生态并重的原则,统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积极调整优化畜禽产业结构布局,推动畜禽产业高质量发展,淘汰落后产能,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畜禽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为加快推进大武口区畜禽养殖业现代化进程,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畜禽养殖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现结合大武口区实际情况,制定《大武口区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于奶牛产业因土地缺乏、销路不畅、资金不足等原因正逐步萎缩,因此本规划重点布局家禽、肉牛、肉羊和生猪养殖发展。

1.2“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大武口区通过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畜牧业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畜禽养殖模式上逐步由农户散养向规模养殖转变,由粗放型养殖向科学养殖转变,养殖水平不断提高,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日渐合理。动物防疫水平不断提高,动物疫病监测和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确保畜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畜牧业已发展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养殖种类以家禽、肉牛、肉羊、生猪为主,奶牛养殖逐步萎缩。

1.3“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挑战

大武口区属于典型的老工业化城市,畜禽养殖业发展只能走城郊型的路子。城郊地区具有离城市消费市场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许多有利于畜牧业发展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着资源缺乏、生产成本较高等一些不利于畜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养殖业用地严重不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辖区四分之三的土地被划入城市建设规划区、工业用地规划区、水源地保护区和畜禽养殖禁养区,可用来扩大规模的养殖业用地严重不足。

二是养殖水平较低。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较少,发展养殖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养殖水平不高。由于养殖业用地不足,难以引进经济实力较强的投资主体兴建现代化的大规模养殖场来提升养殖水平。

三是养殖成本较高。由于饲草料价格等原因造成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加上辖区耕地面积较少,而且中低产田面积较大,可用来支撑草畜产业发展的饲草种植用地严重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

四是养殖业融资困难。由于普遍存在的农业融资难题,各金融系统对发展养殖业的放贷条件比较苛刻,手续繁杂,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资金困难问题始终难以解决,加上近些年国家、自治区、市对养殖业的资金扶持主要集中在标准化、现代化的大中型养殖企业和规模养殖场,对中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的扶持越来越少,造成养殖业发展后劲不足。

1.4规划方法

1)访谈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以实地调研为基础,结合与养殖场(户)及相关主管职能部门访谈,在全面了解大武口区当地农业发展现状、畜牧业发展现状、政府及养殖场(户)对畜牧业发展的想法和建议的基础上,全方位分析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环境,科学测算大武口区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从而抓住本规划的方向和重点,提出相应的措施,科学地制定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战略。

2)系统分析方法

《规划》广泛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畜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市场行情,系统分析大武口区发展畜牧业的优劣势、机遇及挑战,从养殖转型、精深加工、农牧结合、配套措施等多方面完善畜牧产业链,促进大武口区畜牧业走上良性循环发展之路。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规划》一方面积极运用现代农业生产管理、产业经济、市场营销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另一方面紧密结合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现状,科学地制定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规划,提出既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畜禽产品市场需求,又切合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实际的规划目标及思路。

1.5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2022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21年修订);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

5)《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2013年国务院令第643号);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3.13);

9)《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宁政发〔20211号);

10)《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2181号);

11)《石嘴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石政发〔202110号);

12)《石嘴山市乡村振兴“十四五”规划》;

13)《大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石大政发〔202128号)。

1.6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大武口区行政辖区,区域总面积948.84平方公里。包括长胜街道、朝阳街道、人民路街道、长城街道、青山街道、石炭井街道、白芨沟街道、沟口街道、长兴街道、锦林街道和星海镇等10个街道和1个镇。

2 区域概况

2.1自然条件概况

2.1.1地理位置

大武口区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是石嘴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介于东经106°05′-106°30′、北纬38°17′-38°51′之间,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接壤、东与惠农区接壤、南与平罗县接壤,总面积948.84平方公里。

2.1.2地形地貌

大武口区位于贺兰山东麓,地形开阔平坦,地势由贺兰山前向南及东南倾斜,坡降在5.8‰~12‰之间。按地貌成因划分为贺兰山侵蚀构造地形、平原区流水堆积地形和风积地形,其中平原区流水堆积地形主要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冲洪积微倾斜平原及冲湖积平原组成。

2.1.3气候与气象

大武口区属中温带干旱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多年平均日照时数3083小时,年平均蒸发量2203.7毫米,近十年平均降水量199.6毫米,年平均气温为9.4摄氏度,年温差平均为12.2-14.0摄氏度,平均相对湿度48%,多年平均风速1.9/秒,历年最大风速21.7/秒。

2.1.4水文地质

大武口区内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它广泛储存运移于平原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中。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中上部粗粒相带赋存单一潜水,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于山前,宽l-6km,大武口以北较宽,以南较窄。沿单一潜水含水层向南东方向延伸,地势变缓,粘性土增多,地下水由单一潜水变为“双层结构”的潜水和承压水,含水层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上更新统洪积物组成的单一潜水含水层,岩性为巨厚的块石、碎石、砾卵石、砂砾石,偶夹薄层粘性土,具有典型的由洪积扇后缘至扇前粒度变细,在扇间洼地粘性增多的特点。

2.1.5河流水系

大武口区水系主要包括贺兰山东麓14条山洪沟、洪积扇平原的8条排水沟及星海湖。山洪沟主要发源于贺兰山内,主要有汝箕沟、干沟、桃柴沟、大风沟、小风沟、长丝沟、大沟、归韭沟、北武当沟、郑官沟、大枣沟、小枣沟、大武口沟、白芨沟;排水沟主要分布在星海镇及明水湖农场,包括五分沟、六分沟、八分沟、十分沟、十一分沟、十二分沟、十三分沟和三二支沟,担负大武口区的农田排水任务,同时兼有泄洪功能;

1)星海湖

星海湖位于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城区东部,山水大道穿湖而过。是古黄河自西向东游移过程中形成的自然湖泊湿地,其主体是大武口拦洪库,主要担负贺兰山东麓大武口沟、归韭沟、大风沟、小风沟及汝箕沟的洪水调蓄。自2002年实施星海湖湿地综合整治工程以来,星海湖已逐渐成为集城市防洪调蓄、生态保护和水土涵养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生态湿地保护区,形成了以北域、东域、中域、南域、西域、新月海六个分区为依托的“调、蓄、补”水系格局

2)三二支沟

三二支沟位于三排以西、第二农场渠以东,起点为贺兰县常信乡五渠村,经国营暖泉农场、前进农场,在平罗火车站东北侧汇入第三排水沟,全长45.59公里(其中在大武口区境内长13.4公里),是三排沟系中最大的一条支沟,总控制面积2171.04平方公里;十二分沟东接星海湖北域,在大武口区境内长4.48公里,于平罗境内流入第三排水沟;十三分沟起始于第二农场渠,在大武口区境内长6.6公里,在平罗县境内汇入第三排水沟。

2.1.6植被概况

大武口区天然植被以荒漠草原植被为主体,主要为草本植物群落,次为小灌木、灌木,无天然和次生森林植被。植物区系成分贫乏,群落结构简单,群落特征值低,草场质量差。天然植被类型基本上属荒漠草原型,在局部地区也出现草原化荒漠型,沙土植被型等。

2.1.7土壤特征

大武口区土壤属水平地带性土壤、非地带性土壤两个系列,共有468亚类。其中,以灰钙土类分布最广,次为新育土、灰漠土、粗骨土、潮土、风沙土等。

2.2社会经济概况

2.2.1行政区划

大武口区现辖1个国家级工业园区(石嘴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0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镇,共计53个社区、12个行政村。截至2022年底,大武口区常住总人口29.8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87万人,乡村人口1.99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93.34%

2.2.2经济概况

2022年,大武口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3.53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4%)低1个百分点,比石嘴山市平均水平(3.6%)低0.6个百分点。其中,完成第一产业增加值2.62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4.7%)高4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4.5%)高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126.57亿元,同比增长3%,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6.1%)低3.1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4.4%)低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14.34亿元,同比增长2.9%,增速比全区平均水平(2.1%)高0.8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水平(2.5%)高0.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0851.9746.95

2.3土地利用现状

按照大武口区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显示,大武口区土地总面积1423267.8亩。其中湿地1630.8亩,占总面积的0.11%;耕地88318.8亩,占总面积的6.21%;种植园用地11572.95亩,占总面积的0.81%;林地59014.35亩,占总面积的4.15%;草地895321.2亩,占总面积的62.91%;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60331.4亩,占总面积的11.27%;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1280.2亩,占总面积的1.50%;水域面积为81308.7亩,占总面积的5.71%;其他用地面积为104489.4亩,占总面积的7.34%。具体情况见表2-1

2-1 大武口区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统计表

地类名称(代码)

面积(亩)

占总面积的比例(%

大武口区

1423267.8

100.00%

D00

湿地

1630.8

0.11%

D01

耕地

88318.8

6.21%

D02

种植园地

11572.95

0.81%

D03

林地

59014.35

4.15%

D04

草地

895321.2

62.91%

D20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

160331.4

11.27%

D10

交通运输用地

21280.2

1.50%

D11

水域

81308.7

5.71%

D12

其他土地

104489.4

7.34%

注:数据来源于第三次国土调查数据。

2.4畜牧业现状

2.4.1畜牧业发展情况

大武口区畜牧业主要以散养户养殖为主,养殖种类主要有家禽、肉牛、肉羊、生猪等。2022年,大武口区家禽饲养量103.4万只,牛饲养量5690头,羊只饲养量9.31万只,生猪饲养量3.77万头。现有规模养殖场9家,有机肥厂2座,年粪污处理能力可以达到5万立方米,规模养殖场全部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设施设备,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了90%以上。2022年大武口区畜牧业总产值为15131.68万元,畜牧业增加值为1341.01万元。畜牧业生产情况见表2-2

2-2 大武口区2022年畜牧业生产情况统计表

项目

单位

数值

一、羊只饲养量

万只

9.31

羊只存栏

万只

5.12

其中;基础母羊存栏

万只

1.66

羊只出栏

万只

4.19

羊肉产量

606.65

二、牛饲养量

万头

0.569

牛存栏

万头

0.40

其中:奶牛存栏

196.00

肉牛出栏

万头

0.169

牛肉产量

254.26

三、生猪饲养量

万头

3.77

生猪存栏

万头

1.64

其中:母猪存栏

万头

0.15

肉猪出栏

万头

2.13

猪肉产量

1492.25

四、禽饲养量

万只

103.40

禽存栏

万只

30.60

其中:蛋鸡存栏

万只

12.10

禽出栏

万只

72.80

禽肉产量

1604.51

五、肉类总产量

3957.67

奶类总产量

359.00

禽蛋总产量

1514.38

六、人工种草

万亩

1.37

其中:优质苜蓿

万亩

0.52

奶牛单产

公斤

18.30

畜牧业总产值

万元

15131.68

畜牧业增加值

万元

1341.01

2.4.2种养结合现状

近年来,在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的扶持下,大武口区通过周密安排部署,完成了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引进新技术,提高牧草产量,确保了草畜动物优质饲草料的供给。通过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大武口区草产业的发展,增加优质苜蓿草产品供给,实现苜蓿增产提质,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苜蓿饲草料产业体系,提高草食动物综合生产能力和养殖效益,为畜牧业生产提供优质牧草,促进现代畜牧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同时通过鼓励养殖户将畜禽养殖粪污还田的方式对粪污进行综合利用,节约了化肥投入,减少了土壤中的化肥残留,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最终实现了节本增效。不但提高了农作物品质,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群众吃上了放心、绿色的农产品。

3 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3.1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

3.1.1畜禽粪肥养分需求量测算

根据养分平衡,参考农业农村部办公厅《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测算技术指南》(农办牧〔20181号),通过区域内各种植物(包括作物、人工牧草、人工林地等)种植面积和产量核算氮(磷)总养分需求量,根据粪肥当季利用效率和化肥替代比例,核算畜禽粪肥氮(磷)养分最大需求量(在现状养分利用效率和设定的最大化肥替代比例前提下,现有种植条件所需的最大粪肥氮(磷)养分量)。大田作物与果菜种植类型结合当地实际条件分别设定化肥替代率。

计算公式如下:

1

2

式中:

Atotal区域内各种作物总产量下氮(磷)需求量(吨)。

yi区域内第i种作物总产量(吨)。

aii种作物收获100千克产量吸收的氮(磷)量,千克/100千克)。主要作物吸收氮(磷)的量见(农办牧〔20181号)附表1

NMneed区域内各种作物种植面积粪肥氮(磷)养分最大需求量,吨。

f—施肥供给养分占比(%)。根据土壤氮(磷)养分状况确定,土壤不同氮(磷)养分水平下的施肥占比推荐值参考农办牧〔20181号,取45%

K—粪肥当季利用率(%)。粪肥中氮素当季利用率取值范围推荐值为25%-30%,磷素当季利用率取值范围推荐值为30%-35%,有实测值的根据当地实测值确定,分别取26%31%

Pmanure区域内粪肥替代化肥最大比率,50%

由于大武口区2022年农作物种植面积尚未统计完成,本规划使用2021年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根据大武口区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大武口区2021年农作物总播种总面积62067亩,其中,小麦3983亩、玉米23102亩、水稻14238亩、蔬菜8800亩、青饲料9700亩、其他作物2244亩;园林水果面积9299亩,其中,苹果3654亩、葡萄4130亩、其他水果1515亩。经计算,大武口区农作物氮需求量为628.48吨,磷需求量为239.55吨。大武口区农作物氮(磷)需求量和粪肥需求量见表3-1

3-1 大武口区农作物氮(磷)需求量和粪肥需求量表 单位:吨

氮需求量

磷需求量

粪肥(氮养分)最大需求量

粪肥(磷养分)最大需求量

628.48

239.55

543.87

173.86

3.1.2土地可承载猪当量养殖量

根据畜禽粪肥养分最大需求量测算结果,考虑畜禽粪污在收集、贮存、运输、施用等环节中的养分损失率,推算粪污养分理论需求量,通过猪当量氮磷营养元素排泄量,推算土地可承载猪当量养殖量(以存栏量计),即区域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计算公式如下:

3

式中:

Kpig猪当量养殖量(存栏),头。

r—粪肥氮(磷)元素留存率,一般为60%-70%,取65%

PN猪当量的氮(磷)排泄量,千克/头。

单位猪当量氮养分供给量参考值为7.0千克/头,磷养分供给量参考值为1.2千克/头。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计算结果详见表3-2

3-2 大武口区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 单位:头

现状猪当量(头)

以氮计土地承载力(猪当量)

以磷计土地承载力(猪当量)

以氮计土地

承载率

以磷计土地

承载率

54387

119533

222902

45.50%

24.40%

通过计算,得出大武口区畜禽粪污土地承载率分别为45.50%(以氮计)和24.40%(以磷计)。

3.2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阈值

通过计算可知大武口区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阈值(区域可承载猪当量养殖量的80%)为:以氮计区域可承载猪当量养殖量为9.6万头,以磷计区域可承载猪当量养殖量为17.8万头,当养殖量接近阈值时,应依据主要环境制约因素选择核减养殖量、提高粪肥替代化肥比例、养殖污水深度处理后达标排放、增加有机肥外售量、增加粪便向周边有机肥厂运输等措施,确保区域养殖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相匹配。

3-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阈值 单位:头

猪当量合计

(头)

以氮计土地承载力养殖量量阈值(猪当量)

以磷计土地承载力养殖量量阈值(猪当量)

54387

95626

178321

3.3大武口区畜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

根据测算结果,大武口区现有畜禽养殖量为5.4万头猪当量,粪肥需配套的消纳土地面积低于农作物种植面积,土地承载率为45.50%(以氮计),剩余环境容量约为6.5万头猪当量,大武口区农作物粪肥养分需求量高于畜禽粪污养分排泄量和供给量,畜禽粪污经科学统筹完全能在大武口区内进行消纳,畜禽养殖业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4 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4.1指导思想

坚持以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大武口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需要,在科学评价畜禽养殖资源禀赋和环境载力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布局畜禽养殖生产,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护生态环境,确保有效供给安全、环境生态安全和产品质量安全,实现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农民的发展总目标。

4.2规划原则

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原则。根据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对大武口区可消纳养殖业排泄物和废弃物种植面积进行统计,科学测算土地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核定地区养殖业承载量,从总量上控制畜禽存栏量,确保畜地平衡、生产与环保协调推进,形成畜禽养殖地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思路,合理布局,制定畜禽养殖地域使用管理的具体措施,科学编制规划。

生态优先,底线约束原则。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开展畜禽养殖地域利用评价,保护畜禽养殖地域生态环境,明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产业发展空间。

综合利用,提质增效原则。养殖业排泄物和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是养殖业提质增效的唯一途径,也是养殖业环境保护的最佳技术路线。资源化利用既解决了种植业有机质的需求,减少化肥的施用,又解决了养殖业排泄物和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难题。

总体协调,横向衔接原则。注意区域整体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利、环保、交通旅游以及地方经济发展等规划相衔接,避免交叉和矛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4.3发展思路

立足大武口区资源和产业优势,按照134战略思路,即围绕一个目标,聚焦三大任务,推进“四化”建设

一个目标:稳产保供,生态高效。

三大任务:一是转方式、调结构、控总量;二是强品牌、突特色、提质量;三是保生态、增动力、延链条。

四化”建设一是养殖方式标准化:鼓励规模养殖场以入股、合作等方式带动散养殖户升级改造,引导散养殖户向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型、粗放养殖向绿色科学养殖转型,逐步形成养殖小区。二是精深加工现代化:加快推进畜禽精深加工标准化建设,健全冷链配送体系。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建设标准化精深加工厂,开展养殖、精深加工、配送、销售一体化经营。鼓励精深加工企业推进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引导精深加工企业向养殖主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近就地精深加工。三是养殖产品品牌化:实施品牌培育行动,推广畜牧业“两品一标”生产,打造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特色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重点围绕“富硒”标志为产品的主攻方向,扩大“富硒蛋”“富硒牛羊肉”等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升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生产方式绿色化:坚持落实“适当规模、合理轮养、科学规划、标准养殖、还绿于民”,加强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鼓励规模养殖场配备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的粪污处理设备,使粪污处理符合生态环保要求。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屠宰监管,加快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探索新型农牧结合模式,大力推行牧-沼(菌)-果(草、林、菜)等多位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

4.4规划目标与指标

4.4.1规划目标

本规划以基本实现大武口区畜牧业现代化为最终目标,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出发,努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先进、装备现代、养殖标准的现代畜牧业。到2025,完成产业发展引导,促使畜牧业结构更加合理、区域布局更加协调,显著提升大武口区畜禽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比例,大武口区畜牧业基本实现规范化发展,形成稳固的畜牧产业基础。

4.4.2规划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大武口区畜牧产业现状、发展需求、养殖承载力等因素,从经济效益、养殖发展规模、绿色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疫病防控、产品安全六个方面进行规划,为形成畜禽养殖产业全链条绿色生产方式,实现畜禽养殖业现代化制定科学、有效的规划指标和目标。大武口区畜禽养殖以家禽、肉牛、肉羊、生猪养殖为主,全面开展畜禽养殖场规范化整治,逐步淘汰或改造转型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户,对现有中大型养殖场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养殖规模健康有序发展,到2025年,大武口区家禽饲养量115万只;牛饲养量6500头;羊只饲养量10.5万只;生猪饲养量4.36万头;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数量达到18家;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到15%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畜牧业总产值达到17500万元;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500万元。大武口区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指标体系详见表4-1

4-1 大武口区畜禽养殖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2
现状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经济

效益

畜牧业总产值

万元

15131.68

17500

预期性

畜牧业增加值

万元

1341.01

1500

预期性

养殖发展规模

家禽饲养量

万只

103.40

115

预期性

牛饲养量

5690

6500

预期性

羊只饲养量

万只

9.31

10.5

预期性

生猪饲养量

万头

3.77

4.36

预期性

绿色

发展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数量

9

18

预期性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

8.4

15

约束性

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率

%

100

100

约束性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90

95

约束性


5 功能分区及建设规划

5.1产业建设规划

根据大武口区畜禽养殖现状,共规划三类产业,分别为家禽产业、肉牛肉羊产业和生猪产业,畜牧业规划布局见附图5

5.1.1家禽产业

发展思路:以肉鸡产业为主导,重点培育拓延禽产品加工流通产业链,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加强地方特色品种的提升保护,推动半圈养半放养向集约化转型,提升家禽养殖产业化水平;鼓励规模养殖场及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各种形式,带动当地家禽产业发展,推广规模化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形成基地区域化、养殖规模化、产加销一体化、品种特色化的家禽优势产业。

产业布局:规划以沟口街道和长兴街道作为家禽养殖区,加强自动给料、自动清粪、自动喂水、智能环控等现代化设备的集成应用,建立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辐射带动大武口区家禽现代化发展。

5.1.2肉牛肉羊产业

发展思路:以肉牛、肉羊为重点,坚持种养结合和草畜配套,大力推广“粮—经—饲”三元结构种植和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行高效人工种草、农闲田种草和草田轮作、饲草青贮、舍饲育肥等技术模式,推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肉牛肉羊产业与牧草种业创新发展,强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撑,不断提高肉牛肉羊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面推进大武口区肉牛肉羊产业建设。

产业布局:规划以星海镇和长胜街道作为肉牛肉羊养殖区,依托其土地资源,推行“公司+合作社”“公司+家庭农(牧)场”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适度引导肉牛、肉羊等规模养殖。

5.1.3生猪产业

发展思路:以“保供保质、生态高效”为目标,以建设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养殖小区为重点,支持和鼓励生猪养殖企业向现代化规模养殖、产加销融合发展,着力推动大武口区生猪养殖向规模标准化转型升级,小型屠宰厂向产加销一体化大型屠宰厂转型升级,全面提升“菜篮子”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生猪产业实现绿色发展。围绕“人员、车辆、生猪、肉品、饲料”等重点环节,推动生猪养殖企业全面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增强防疫意识,健全防疫制度,落实防疫措施,提高大武口区动物安全水平。

产业布局:规划以长兴街道作为生猪养殖区,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与农户合作建设现代化高效家庭农场,严格落实控量提质发展策略,引导该区域生猪养殖加快走向高效、安全、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5.2重点工程

5.2.1养殖转型升级工程

大力发展现代化规模养殖。大力推进现代化养殖示范工程,着力建设一批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养殖场(小区),积极推广设施型高效养殖模式,推动畜禽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发展,全面提升大武口区畜牧养殖现代化水平。鼓励畜禽标准化养殖场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示范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持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改造升级,推动牛羊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转变。着力推进经营规模化水平,支持小散养殖场(户)“转产转业、改造升级、合作发展”,引导其逐步退出村庄、退出庭院、退出散养。积极探索现代化养殖模式,逐步改变半圈养半放养方式。将畜禽养殖、环境控制、疫病防控、粪污处理、智能成套设备等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实行敞开补贴,推动主要畜禽品种养殖实现全程机械化。

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推广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达标排放等技术,引导种植主体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促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开展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行动,全面提升养殖场户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加强废弃物利用管理,全面落实“一场一策”,完成废弃物利用台账记录。强化部门协调,积极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导服务。加强培训示范,总结推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先进做法和技术模式。

专栏1 畜牧养殖转型升级工程

)散养殖户转型升级计划

对畜牧业散养户,依据环保、疫病防控、农村环境整治等法规政策,采取“转产转业一批、改造升级一批、合作发展一批”的办法,引导其逐步退出村庄、退出庭院、退出散养。对不具备改造条件、环保不达标的散养户,要出台政策引导其退出养殖,转产转业;对有养殖意愿且具备改造条件的,要引导其加快升级改造或引入大型龙头企业与养殖户进行合作养殖,实现标准化生产;引导和支持小散养户联合建立畜牧专业合作社,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合作发展。力争到2025年,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达15%以上。

(二)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行动

全面加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要求新建规模养殖场(户)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或储藏装置,采用固液分离处理工艺的养殖场(户)要求达到零排放标准,采用固体废弃物做堆肥处理的养殖场(户)要求配套相应土地消纳面积,采用固液合并处理的养殖场(户)要求配套相应的土地消纳面积或配建相应规模的有机肥厂;对已建成规模以上的传统养殖场(户)在合规前提下应逐步进行自动化改造,采用深挖或套建方式,增加粪便回收装置,配建相应规模的污水处理和发酵装置,并配套相应土地消纳面积。

5.2.2精深加工提升工程

推进屠宰标准化建设。加快推进大武口区标准化畜禽集中屠宰厂(场)规划建设,支持现有精深加工企业进行设备设施升级改造,引进先进现代化生产线,推进畜禽精细化分割。统筹优化畜禽精深加工产业布局,逐步形成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精深加工新格局。引导畜禽精深加工企业向主要产区转移,推动畜禽就地屠宰,减少活畜禽长距离运输。逐步取消委托代宰行为,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鼓励屠宰企业发展养殖生产或与养殖基地建立稳定供应关系,开展自营自销,逐步减少和消除委托代宰,实现屠宰企业对畜禽来源质量安全的有效控制。强化畜禽屠宰厂(场)管理,根据畜禽屠宰厂(场)的设施设备、卫生安全条件、工艺流程、管理水平和屠宰规模等,对畜禽屠宰厂(场)实行分级管理,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

提升畜产品生产加工能力。统筹发展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推进大武口区畜牧业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多环节增值。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场(户)和农业企业等进行畜产品商品化处理,开发适合于超市销售的肉类分割、分级、预冷、保鲜、包装产品,实现减损增效。培育或引进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推进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清洁生产、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发畜禽分割冷冻制品、西式低温深加工熟制品等类别多样、地方特色、营养健康、方便快捷的系列化产品,促进畜产品多次加工,实现多次增值。鼓励加工企业采取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制备技术,推进畜禽皮毛骨血及内脏等副产物综合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提升畜牧业增值空间。

完善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冷链物流企业、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以及商场超市等零售终端网点改造和建设一批适应现代流通和消费需求的冷冻冷藏、冷链物流设施,加快补齐畜产品“最一公里”短板。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大型批发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利用自有设施提供社会化的冷链物流服务,开展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经营模式创新,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实现畜产品“最后一公里”低温配送。规范活畜禽跨区域调运管理,完善“点对点”调运制度。加强生鲜家禽产品在生产、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温度监控和追溯体系建设,确保生鲜家禽产品的质量安全。倡导畜禽产品安全健康消费,逐步提高冷鲜肉品消费比重。

专栏2 精深加工提升工程

(一)畜禽屠宰标准化建设计划

加快推进大武口区畜禽屠宰场和生猪屠宰场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力争到2025年大武口区家禽年集中屠宰能力达到50万只,生猪年屠宰能力达10万头。

(二)精加工提升行动

鼓励和支持养殖场(户)、畜禽加工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线,以研发优质熟食产品为重点,发展中央厨房等业态,探索开发一批以鸡肉、猪肉为主的优质熟食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计划

依托大武口区畜牧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发挥要素集聚和融合平台作用。

5.2.3新型主体培育工程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紧紧围绕畜禽主导品种,培育和引进一批经营规模大、资源整合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大型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探索建立融资需求清单,协助金融机构开展评级授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资源、市场、品牌等优势,辐射带动或联合专业大户、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等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或小区,打造现代养殖基地。重点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构建集养殖、加工、物流一体化的畜牧产业集群,推进产业一体化经营。

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类型的专业大户,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开展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联创农民合作社示范社活动,支持一批具备一定规模和产业基础的农民合作社做大做强。指导农民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依法建立组织机构,规范财务管理,提升规范化水平。支持和鼓励合作社带动成员开展规模饲养、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建设,提高标准化生产能力,壮大畜牧产业,增强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强化合作社监督管理,开展“空壳社”专项清理。

培育特色优势品牌。按照“有标采标、无标创标、全程贯标”要求,以质量信誉为基础,将富硒畜禽产品作为本地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根据大武口区特定自然生态环境、历史人文因素,明确生产地域范围,强化品种品质管理,保护地理标志农产品,开发地域特色突出、功能属性独特的区域公用品牌。规范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管理,加大品牌营销推介,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将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注入品牌,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推进“两品一标”认证

专栏3 新型主体培育工程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计划

围绕畜牧主导品种,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空壳社”专项清理行动

加强对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群众反映和举报存在问题以及在“双随机”抽查中发现异常情形的农民合作社排查力度,精准甄别存在的问题,按照“清理整顿一批、规范提升一批、扶持壮大一批”的办法,实行分类处置。

(三)“两品一标”培育计划

鼓励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推行农业生产“两品一标”认证,打造一批“大而优”“小而美”、有影响力的畜产品品牌,扩大富硒蛋、富硒牛羊肉等品牌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5.2.4联农带农振兴工程

构建紧密合作利益共赢机制。鼓励社会资本采用“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土地流转+优先雇用+社会保障”“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利益联结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形成稳定利益共同体,带动小散养殖场户升级改造。支持龙头企业开展村企合作,统一规划建设标准化畜禽栏舍,统一饲养技术规范、动物疫病防控和粪污处理利用措施,建设高效安全、绿色环保的标准化集中养殖小区。积极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市场预测、产品营销等服务。

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养殖场(户)合作建现代企业、企业集团或产业联盟,共同开辟创业空间。聚焦畜牧产业,以乡情感召、政策吸引、事业凝聚,引导有资源条件、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退役军人、大中专生等创新创业,培育一批扎根乡村、服务产业、带动农民的双创群体。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大中型企业等平台和主体,积极建设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稳定器”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加强创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双创服务,积极推行“创业+技能”“创业+产业”的培训模式。全面落实双创政策,切实优化双创环境


6 配套措施建设规划

6.1养殖用地保障措施

针对养殖业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首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养殖场所和设施,重点对于养殖数量远小于圈舍可容纳量的养殖企业,投入资金改善养殖环境和养殖条件,通过提高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适度增量扩群。其次是在符合用地规划和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农村和厂矿农场闲置的场院、大棚等资源,经过改造,发展一批中小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通过对闲置圈舍和闲置场院的再次利用,可以有效缓解养殖业用地不足的问题。

6.2畜禽防疫措施

强化提升主体的畜禽病疫防控意识。防控责任严格落实到个人,畜禽养殖场其法人代表或户主作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直接责任人,依法做好动物免疫、消毒、疫病监测等动物疫病的预防工作,严格落实一场一策,制定落实防控制度,做好防控工作的管理和安排。同时,必须不断提升防疫设施设备,引进先进的防控流程和模式,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强化员工对防控工作的认知和责任。为保证产品防控安全,主体应按规定建立健全养殖档案、免疫档案、加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出售和引入动物及动物产品时,需按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向当地畜牧兽医及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经检疫合格后,再进行出售和引进。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主体必须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采取控制和扑灭措施且对染疫动物及其排泄物等污染物以及其他经检疫不合格的动物、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坚持完善县(区)镇村三级防疫体系建设。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所专业技术人员力量,配备必备仪器设备,为大武口区畜禽疫病防控提供强力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现有的三级防疫体系,紧跟产业发展需求,构筑健全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基网,提高大武口区动物疫病防控效率,全面提升大武口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

构建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体系。强化大武口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排查和处理能力,成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部,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构建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基础免疫体系,组建基层防疫专业队,对散养场逐场实施免疫监督指导;构建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反应体系,制订和不断完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建立应急预备队;构建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技术支持体系,根据各地情况建设多个标准化动物防疫检疫中心站,实行村级防疫工作委托制度,严格依法开展村级动物防疫工作。

6.3人才培育措施

加强基层人员培训,培养造就高素质基层队伍。深化现代化养殖发展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综合执法人才队伍、监管和动物防疫机构等基层队伍建设。保障基层队伍工作经费,完善基层工资福利政策。完善基层队伍岗位聘用、职级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的倾斜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向基层流动的政策支持体系。充分利用帮扶机制、远程教育加大基层队伍人才培训,提升基层队伍人员素质。组织各类亟需的基层人才招聘,强化基层工作力量。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基层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优化现代化畜禽养殖发展环境,降低准入门槛,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和资本进入农牧业领域,完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引进培育体系,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协助的人才队伍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围绕效益种养循环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服务,其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直接挂钩,加快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强化乡村人才建设,培养造就高质素农民队伍。农业农村人才工作要以服务发展为导向,以探索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认定和政策扶持体系,强化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及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统筹推进乡村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服务与培训体系,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实施精勤农民培育计划,抓好高素质农民、农技人员、农业从业人员培训,配合省级部门做好农业经理人培训,围绕畜牧业全产业链分类分层分模块开展培训,促进农民业务知识更新,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

6.4资金扶持措施

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保障畜牧业监管和动物防疫检疫工作经费、业务经费、应急处置经费以及相关设施和装备建设等必要投入,落实相关技术人员有关津贴。加强大武口区兽医实验室建设,配齐相应的专职技术人员。加快完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立无害化处理与畜禽养殖保险理赔联动机制,以经济补偿措施切断病死畜禽流入市场渠道。


6.5粪污处理措施

以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为目标,按照畜禽粪污污染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和设施装备的改进,减少用水量和粪污流失量、恶臭气体和温室气体产生量,提高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粪污综合利用率。重点围绕生产堆肥、沤肥、商品有机肥等以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的处理方式,兼顾作为场内生产回冲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和向环境水体达标排放等处理方式,规范建设标准,科学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促进污染防治与畜牧业协调发展。

7 预期规划效益

7.1经济效益

规划建设全面按计划实施,打造形成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新格局,整体推进畜禽产业结构优化,提高畜禽产业综合效益,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7.2社会效益

转变生产方式,推动大武口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本规划的实施,通过整合大武口区各街道、镇域的生态资源优势和畜禽品种资源优势,对现有产业进行合理布局,形成一批肉鸡、肉牛、肉羊、生猪各产业发展养殖区,通过发挥规模效益,大力推动区域品牌建设,使大武口区畜牧业产生集聚效应,从而推动畜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培养现代新型农民。本规划的实施,不仅要挖掘现有的畜禽类特色农业资源进行合理布局,更要通过增强畜禽类产品、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包括品种的改良、养殖技术的优化,加工水平的提高以及营销能力的提升等,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含量。一方面改善本地农业科研机构基础条件,吸引省内外农业科技力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通过培训及实践,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以及市场营销等技能,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培养出适应现代发展的新型农民。

增加劳动就业岗位,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本规划的实施,通过产业链的培育,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以规模化发展取代分散经营,并通过发展种养加工及配套服务,增加劳动就业岗位。不仅可以减少农户单独面对市场竞争的风险,突出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优势,还可以整合土地、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7.3生态效益

规划以“综合发展”和“生态”贯穿始终,综合考虑大武口区资源禀赋、畜禽粪污土地承载力、消费市场等因素,因地制宜,通过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推动大武口区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之路

8 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

8.1规划组织管理

为保障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成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大武口区分管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大武口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局长担任,其他成员由大武口区各有关单位与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分管领导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大武口区畜牧业发展规划修编工作,提出编制要求、审定工作方案,协调解决编修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审定规划成果,上报大武口区人民政府批准。技术指导组组长由大武口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副局长担任,副组长由武口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担任,其他组员由大武口区农业农村和水务局其他成员组成。技术指导组负责论证实施方案和技术规范,协助收集资料和分析工作,对编制工作中的矛盾和重大问题提出解决建议、评审专题研究成果和工作成果。

8.2规划保障措施

8.2.1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责任

把扶持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发展畜牧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形成工作机制把建设目标落实到乡村,责任落实到人。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抓好本辖区畜禽养殖工作,在养殖场的土地使用、基础设施、项目配套、资金信贷、治安环境等方面给予重点审查。

8.2.2坚持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前期论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确保畜牧业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实现良好生态效益。中期管控,制定统一配套技术标准,确保大武口区清净无疫和畜产品安全,实现良好社会效益。后期跟进,确保畜牧业发展后劲十足与提质增效,将惠农政策、项目重点偏向带动强、效益好的养殖场。

8.2.3强化用地保障,解决用地需求

按照畜牧业发展规划,结合大武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支持解决畜牧业规模养殖用地需求,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四荒地”(荒山、荒沟、荒丘、荒滩)发展畜牧业规模养殖。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整合畜牧业的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经营模式及技术创新的标准化养殖企业,加快建立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金融机构贷款、农民和企业投资、引进外资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畜牧业投入体系与机制。

8.2.4强化考核监督,确保责任落实制

要严格执行新建养殖场审批制度,强化属地管理,建立以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为主的养殖业污染防治的长效机制,把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大武口区对街道、镇党政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加强依法治污,国土、林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养殖用地、林地审批管理;环保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新建、扩建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估审批及环保“三同时”制度管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对“未审批先建设”的养殖场,应依法予以处理,同时要加强对规模养殖场的排污达标情况督查控制。各部门要强化联合执法,坚决查处和打击各种养殖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对未批建设的养殖场,要坚决予以处理。

8.2.5加强宣传示范,注重典型带动

大武口区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深入挖掘当地现代化畜牧养殖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好经验、好做法、好模式,认真总结梳理,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介,大力宣传推进养殖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为养殖方式的转变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不断提高广大农民对转变养殖方式的认识,把积极发展现代畜牧养殖变成一种自觉行动,引导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大武口区畜牧业转型升级。

附图1 行政区划图


2 水系图


3 土地利用现状图


4 规模养殖场分布图


5 畜牧业规划布局图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标识码:6402020003      宁ICP备 2021001683号-1      主办单位: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2-5892889  宁公网安备640202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