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发展规划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武口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8日 来源: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武口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通知


石大政发202263


区直各部门、星海镇、各街道办事处、驻地各有关单位:

《大武口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

20221125

(此件公开发布)


大武口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防灾减灾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及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工作要求,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风险,有效防范和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根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大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纲要》《大武口区应急管理体系十四五规划》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主要成效

十三五时期,大武口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论述,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不断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努力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统筹协调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组建区应急管理局,推动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深入发展,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自然灾害管理体制基本建立。成立防汛抗旱、森林草原防灭火、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减灾委员会,建立联席会议、灾情信息报送、联动处置、联合防范、救援力量联建等机制。建立了抢险救灾应急指挥协同、常态业务协调、灾情动态通报、联合会商等机制。防灾减灾救灾统分结合、防救相承、全程贯穿、协同一致的治理模式初步形成。

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明显增强。建立涉灾部门汇总分析、综合研判、会商通报、总结评估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规范信息发布渠道。建立灾害防治联席会议制度,出台 《关于落实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重点工程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自然灾害防治八项重点工程。灾害性天气预警、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森林火灾监测等能力逐年提升。

灾害应急救援能力不断提升。修订大武口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专项应急预案,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稳步发展,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救援队伍、社会力量的救援能力不断强化,基层救援能力稳步提升。

基层综合减灾能力不断提升。创建20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积极开展镇(街道)基层应急能力提升建设。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时点,以千场减灾培训进社区”“万名企业负责人集中轮训为抓手,推进科普宣传五进活动,编印发放科普宣传材料1万余册,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持续提升。

(二)面临的形势

十四五”时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频发风险提高,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自然灾害易发高发,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

——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还比较薄弱。交通、通信、电力等领域的部分基础设施灾害抵御能力有待加强,防洪工程体系短板明显,部分城乡房屋抗震能力、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应急避难场所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涉灾部门职责边界不够清晰,统筹协调工作机制需进一步完善,风险隐患排查、预警与响应联动、社会动员等机制还不适应防灾减灾救灾新形势新要求。自然灾害预测预警时效性不足,覆盖面不广,精准度和科学性有待提升,灾害工程防御、信息化建设、物资储备、应急装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存在短板。防灾救灾救助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还需加强。

——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治理能力有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信息化水平不高,信息化的手段在监测预警、指挥决策、救援实战中的运用仍然占比较低,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设全面支撑具有系统化、立体化、智能化、人性化特征的信息化指挥系统,遥感监测、人工智能技术等智能化感知、监测、预警、处置系统应用水平不高,灾害数据资源存在共享不足、整合利用不够等问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数字化、精准化程度尚待提高。

——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不强,公众风险防范和自救互救技能低,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需进一步强化。

(三)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处于良好发展环境。

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坚强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将防灾减灾救灾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要求,为做好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治区、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提高综合风险防范能力、应对重大灾害风险挑战作出制度安排,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社会公众风险意识不断提升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众对生存安全的发展环境需求迫切,对灾害防范的标准要求不断提升,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关注度增强、认知度深化,为新时期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凝聚了共识、夯实了基础。

三是科技进步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业态大量涌现,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深度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科技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绝对领导,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提供保障等重要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根本保证。

——以人为本,协调发展。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提升公众自救互救技能,切实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遵循自然规律,通过减轻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突出灾害风险管理,着重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等预防工作,坚持防灾抗灾救灾过程有机统一,综合运用各类资源和多种手段,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各领域、全过程的灾害管理工作。

——依法应对,科学减灾。坚持法治思维,依法行政,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法治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强化科技创新,有效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的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系;落实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和法规,建设突发灾害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保障系统;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工作格局。

分项目标:

——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面纳入大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0.5%以内,年均因灾死亡率控制在每百万人口1以内。

——害综合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其中,灾害影响区域内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关键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的抗震设防水平明显增强。

——救灾物资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灾害发生后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生活物资储备及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满足应急需求。

——综合、专业、社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等专职消防人员占大武口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4‰,全灾种应急救援能力显著增强。

——防灾减灾救灾社会力量参与水平显著提高,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

——城乡社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提升,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增量提质。每个城乡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

——防灾减灾救灾科普宣传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社区应急救护基本技能普及率达2%上。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基础

(一)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

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高位推进各行业主管部门防灾减灾救灾管理职责细化落实,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有规矩,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防灾减灾救灾管理体制。健全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管理组织体系,重点推进镇(街道)、村(社区)等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管理组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在人员编制、组织架构、职能划转上进一步优化,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工作机制。

推进预案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对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优化防灾减灾救灾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评估和修订工作,规范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编制程序,指导基层编制各类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加快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工作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延伸。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全覆盖,形成多领域、多层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预案体系。

(二)优化防灾减灾救灾协同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工作成效。定期组织多部门、多地区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及时掌握灾情信息。根据灾情预判,提前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工程预置救援力量和必要的物资装备,能够确保一旦有事,第一时间展开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建立完善定期联系、信息通报、监测预警、联动响应、共享保障等各项合作制度,推进联合应急处置,加快各项合作的实质化进程。健全重大灾害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优化灾害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及协作机制,加强多部门联训联演。

强化区域协同。健全与平罗县、惠农区、银川市等毗邻县、市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水域、危险化学品、煤矿等领域重大灾害事故区域协调联动,建立抢险救援、物资配备、信息共享、力量建设、联合演练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强化军地协同。落实应急管理部、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精神,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建立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试行)。从军地职能划分、常态业务协调、灾情信息通报和联合踏察、兵力需求提报、应急资源协同保障、联系方式等6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的任务、预案对接、专业队伍建设、组织联训联演、信息通报、通报内容、联合踏察、平台建设、兵力需求提报、联系方式的具体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合防范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三)压实防灾减灾救灾管理责任

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联动、无缝衔接、合力应对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

落实行业部门责任。严格落实大武口区内有关责任规定,推动各部门在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等方面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厘清部门职责清单,对职责交叉、联系紧密的领域和环节构建完善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各行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谋划实施重大工程,筑牢安全发展基底

(一)提高依法开展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推动以相关部门专项法规为骨干、相关应急预案为配套的防灾减灾法规制度体系建设,明确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恢复重建等过程性制度建设,统筹推进综合防灾减灾和单一灾种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完善自然灾害总体和行业各级应急预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防灾减灾法规制度体系,为防灾减灾提供法治保障。

(二)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

完善大武口区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区应急管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明确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

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相互协同、属地为主”原则,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及其办公室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作用,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防灾方面,加强灾害主管部门与属地政府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群测群防机制,健全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风险、灾害损失、救援救助、资源环境、人口、房屋、基础设施和社会经济等综合防灾减灾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共享机制。减灾方面,完善防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综合投入机制,健全恢复重建资金筹措和应急征用补偿等机制。救灾方面,建立和完善军地协同联动、救援力量调配、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联动机制;健全灾后救助、灾害损失评估、恢复重建规划编制与实施等长效机制。

(三)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

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地面站网和防灾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系统,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及发布系统,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推进以县区为调查单位的大武口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区、镇(街道)、社区(村)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依托“互联网+”战略,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重大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应用大数据理念,建立集采集、共享、服务、查询、应用于一体的面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减灾能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四)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

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武装部民兵为突击力量,以消防大队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和应急物资数据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衔接,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救灾物资装备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加强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

进一步完善政府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术,加大恢复重建质量监督和监管力度,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

(五)进一步增强重大工程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防寒保畜、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山洪沟、水库治理骨干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推进重点堤防达标建设。加强城市防洪防涝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工作。

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动开展城市既有住房抗震加固,提升城市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六)进一步增强基层防灾减灾救灾救灾能力

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或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的防灾减灾责任,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统筹做好全区“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设施与平台建设,借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平台,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减灾救灾能力。

(七)进一步增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发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扩大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鼓励探索巨灾风险的市场化分担模式,提升灾害治理水平。

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健全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等相关措施。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八)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抢险救灾专业队伍。注重灾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尝试委托专业机构对管理人员开展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专业培训,提升队伍整体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九)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

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努力营造防灾减灾救灾良好文化氛围。

、强化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大武口区应急管理指挥部负责本规划的统筹协调。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内实际,制定相关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实施方案。

(二)加强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灾减灾救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与监督,加大对星海镇、各街道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增加防灾减灾救灾经费,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高效运转。将防灾减灾救灾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专项资金,改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装备,保障基层工作和应急救援用车等,满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工作投入,保障本部门、本单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需经费支出,努力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培训建设,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抢险救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

(四)强化监督评估

区减灾委员会建立规划实施跟踪评估制度,强化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和终期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并提出改进措施。


图文解读:《大武口区综合防灾减灾“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标识码:6402020003      宁ICP备 2021001683号-1      主办单位: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2-5892889  宁公网安备640202020000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