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 发展规划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武口区应急管理体系“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年11月25日 来源: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大武口区应急管理体系“十四五”规划通知


石大政发202261


区直各部门、星海镇、各街道办事处、驻地各有关单位:

《大武口区应急管理体系十四五规划》已经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大武口区人民政府

20221125

(此件公开发布)


大武口区应急管理体系“十四五”规划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承担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及各级党委、政府相关工作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石嘴山市应急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和《大武口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文件,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应急管理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取得的进展

十三五”时期,大武口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工作理念,坚守“红线”意识,筑牢“底线”思维,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采取有力工作措施,较好地落实了各项治本之策,促进了应急管理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一是践行安全发展理念迈出新步伐。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安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主动扛起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责任,统筹谋划、强力推进。各部门、单位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应急管理工作落地落实。全社会“两个至上”的意识更加深入,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加速形成。

二是应急管理治理成效取得新突破。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有效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防灾减灾救灾成效显著。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逐年下降。

(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是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刚刚起步,距离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差距较大。因此“十四五”期间,我们应着重加强以下工作:

——应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不扎实,全方位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仍未健全

——应急管理能力仍然相对落后,应急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不足,应急指挥信息化水平不高

——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设备装备严重不足

——现代化的应急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应急投入不足,物资储备能力和储备信息化水平都有待加强

——城市安全管理难度增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也日益增多

(三)发展的机遇

——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的必然要求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重要职责、担负着重要使命、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全区应急管理体系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胸怀“两个大局”、坚持“两个至上”,把初心使命转化为攻坚克难保民安、真抓实干解民忧、服务基层暖民心的实际行动,主动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理念,把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摆在首位,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系统建设,统筹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坚持廉洁从政、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奋力开创应务管理新局面。

——应急管理工作迎来“黄金发展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始终把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出了“安全发展观”的思想,确定了应急管理的发展方向。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和安全已经成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核心组成,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普遍提高,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意愿不断提升。新时期应急管理工作要顺应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拓展人民群众参与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维护公共安全。

综合判断,“十四五”时期大武口区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正处在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必须深刻认识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把握“三新”主线(即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区情实际、树立底线思维、发扬“三牛”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奋力谱写全区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二、“十四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一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为根本出发点,以全方位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基层基础建设为重点,着力建机制、补短板、强弱项,统筹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全力防范和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面提升应急管理水平,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继续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宜学美丽大武口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按照自治区、市《“十四五”应急管理发展规划》,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从实际出发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眼前工作和长远发展统一起来,兼顾近期任务与长远目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可持续协调发展;充分利用和整合各有关单位应急信息、队伍、装备、物资等现有存量资源,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根据我区应急管理工作所涉及的重点领域,坚持全面布局与重点建设统筹,着重解决涉及我区应急管理发展全局的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重点提高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和响应时效,提升预防和处置较大、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预防为主、科技减灾。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科学实施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深化应急综合执法改革,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加快应急管理由原来的事故导向逐步向主动应急提前防范转变。加快先进应急装备和技术的使用,大力推进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构建防灾减灾抗灾救灾科技支撑体系,实现预警发布精准、抢险救援精准、恢复重建精准、监管执法精准。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入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应急体系建设的积极性,把政府管理与社会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切实提高全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

(三)规划目标

总体目标:“十四五”期间,建成覆盖全区各部门、各行业、各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应急管理体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行政领导责任制,加强应急管理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统一指挥、结构合理、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机制;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和法规,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预报信息系统和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十四五”核心指标

序号

指标内容

预期值(同“十三五”期间相比)

指标性质

1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下降15%

约束性

2

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零发生

约束性

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33%

约束性

4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下降20%

约束性

5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1

预期性

6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15000

预期性

7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比例

1%

预期性

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指挥体制、协同机制、机构设置、职能配置更趋合理,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有效改善,各方应急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应急管理法规制度更加健全、执法更加规范。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设置率达到90%以上,区应急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装备配备达标率达到80%以上。

——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各类安全风险实现精准识别、全面监测、实时感知和早期预防,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全面提升,监管执法能力不断提升。灾害事故信息上报及时率达到100%,灾害事故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应对准备处置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灵敏、协同联动的应急指挥体系,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力量布局更加合理,应急救援效能显著提升,应急预案、物资、运输、通信等保障能力全面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等专职消防人员占全区总人口的比例达到0.4,灾害事故发生后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时间缩短至10小时以内。

——科技人才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科技、人才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先进适用技术装备落地应用,信息技术与应急管理业务深度融合,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规模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初步形成。应急管理部门相关专业(或具有相关工作经历、背景)人才占比达到70%,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持续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显著提高,应急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规范有序,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镇(街道)应急管理“六有”和村(社区)应急管理“三有”建设完成率达到90%以上,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新增3个以上。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夯实应急管理基础

(一)完善应急管理体制

健全领导指挥体制。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高位推进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急管理职责细化落实,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条件、有能力、有规矩,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重点推进镇(街道)、村(居)等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在人员编制、组织架构、职能划转上进一步优化,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完善监管执法体系。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2035号)精神,推进大武口区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管理改革。以分类分级执法为原则,健全大武口区、镇(街道)两级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强化基层属地管理,建立镇(街道)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检查与区级专业执法协调配合机制。

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加强对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优化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的编制、演练、评估和修订工作,规范应急预案编制程序,指导基层编制各类应急预案,加快应急管理工作向农村、社区、企业、学校延伸。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形成多领域、多层级应急预案体系。

(二)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强化部门协同。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健全工作规程,形成工作合力,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成效。定期组织多部门、多地区灾害风险会商研判,及时掌握灾情信息。根据灾情预判,提前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工程预置救援力量和必要的物资装备,能够确保一旦有事,第一时间展开应急救援,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建立完善定期联系、信息通报、监测预警、联动响应、共享保障等各项合作制度,推进联合应急处置,加快各项合作的实质化进程。通过协同作战、整体作战,当前应急管理的专业性全面提升,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健全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和灾害事故处置应对协助机制。优化灾害事故现场救援统一指挥及协作机制,加强多部门联训联演。

强化区域协同。健全与惠农区、平罗县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地震、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水域、危险化学品等领域重大灾害事故区域协调联动,建立抢险救援、物资配备、信息共享、力量建设、联合演练等方面的合作机制。

强化军地协同。落实应急管理部、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的通知》精神,加强军地抢险救灾领域协同组织,健全应急指挥协同保障,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建立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试行)。从军地职能划分、常态业务协调、灾情信息通报和联合踏察、兵力需求提报、应急资源协同保障、联系方式等6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确军地双方的任务、预案对接、专业队伍建设、组织联训联演、信息通报、通报内容、联合踏察、平台建设、兵力需求提报、联系方式的具体方式方法,进一步提升军地联合防范应对能力,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强化社会力量协同。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开展各类应急队伍联合培训和演练,强化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灵活配置资源的优势,吸纳能力与公信力双优的民间慈善组织和民营企业参与应急物资接收和调配。加强应急指挥机构统一协调,确保社会协同的各个环节分工清晰、各扬所长。明确政府与企业、社会组织防灾救援边界,政府重在统一指挥协调,为有关工作提供政策指引、要求、信息支撑与监管,企业重在保障生产和流通,社会组织重在资源动员和应急救援。分类制定服务指引,动员专业社会团体利用会员优势,宣传应急防灾知识,动员专业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者针对各种心理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动员社区社会组织为网格化防控与服务提供必要支持。依托新媒体与基层社区,全面提升公众应急灾难情况下的应急处置与卫生防护知识。

(三)压实应急管理责任

强化党委、政府领导责任。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党委、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和党政领导干部的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高效联动、无缝衔接、合力应对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格局,构建镇(街道)属地监管责任、行业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从业人员自主责任、社会公众协同责任多元共治、“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管理责任体系。健全责任落实监督机制,严格落实应急管理工作“一票否决”和责任追究制度。

落实行业部门责任。严格落实区内有关责任规定,推动各部门在安全监管、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等方面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厘清部门职责清单,对职责交叉、联系紧密的领域和环节构建完善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各行业、各部门的管理职责。

完善落实责任监督机制。全面梳理、规范和精简执法事项,加强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事项管理,编制统一执法目录,实行执法事项清单制度。建立完善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权责清单,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等制度,对行政执法的启动、调查取证、审核决定、送达执行等进行全过程记录,全面系统归档保存,做到可回溯管理。落实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责任,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确保执法处罚公平、公正、准确、合法。针对重点行业领域和重点地区科学制定大武口区应急执法年度计划,建立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增强执法合力。建立健全执法评价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四、推进应急法治建设,提高依法治理水平

(一)规范推进依法治理

推动依法行政决策。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全过程纳入法治化轨道,分类管理一般和重大行政决策。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健全并严格实施应急管理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机制。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合理划分应急管理执法管辖权限,深入实施分类分级差异化执法。完善行政执法程序,推行执法办案评议考核制度,建立健全执法评价体系。健全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合理确定自由裁量幅度。规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严格执行移送标准和程序。加大重点领域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生产经营行为。

(二)营造良好法治氛围

加大社会普法力度。严格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普法融入执法办案全过程。建立常态化普法教育机制,着力打造互动型、服务型、创新型应急法治宣传新模式。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普法活动,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

加强执法公开监督。深入落实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促进行政执法公开透明、合法规范。探索建立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聘任有关行业领域的专家、专业人员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等作为执法监督员,强化执法全过程监督。

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风险防御能力

(一)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加强风险评估。深入推进区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和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建立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普查数据应用。鼓励化工、矿山、交通、电力、油气、水利等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和设施全过程安全风险评估。

(二)强化监测预报预警

提升预报预警能力。健全自然灾害“群测群防,群专结合”防控体系,建立监测预警和灾情报告制度,瞄准全区重点区域、多灾区域和薄弱区域。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面,增加监测点密度,提高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逐步健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公开机制,整合气象、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资源,建设大武口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云平台,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自然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三)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

推动城市安全整治。建立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动态更新机制、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推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公共消防设施、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城市防洪安全设施、人民防空安全设施等城市基础及安全设施建设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机制,建立城市安全风险信息管理平台,绘制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深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组建城市安全风险管理中心,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城市安全风险监测监督、自动识别、预警预报等一体化、智能化处置,推动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争创安全发展示范区。

加强隐患排查治理。深化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集中整治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安全生产非法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有力打击。围绕危险化学品、金属冶炼、道路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烟花爆竹经营、城市运行等高危行业,建立了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了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深化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积极探索行政执法、专家会诊、技术抽检和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等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启动了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试点,始终保持对重点行业领域的高压态势,确保不发生重大及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治理。严格落实《自治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突出矿山、危险化学品、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农业生产、人员密集场所、冶金建材等重点行业领域,根据梳理出的问题隐患清单和制度措施清单,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集中攻坚阶段工作,逐步完善和落实重在“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责任链条、制度成果、管理办法、重点工程和工作机制。

(四)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强化自然灾害风险管控。落实国家、自治区、市、区关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要求,根据各部门职责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评估,编制全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建立灾害风险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责任制,定期对区域内容易引发自然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事故的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排查和综合评估,实现隐患动态管理。

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完善自然灾害风险防控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网格化管理,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森林和草原火灾治理、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等工作,全面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大力推进安全韧性城区建设,提升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争创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建立自然灾害巨灾责任保险制度。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与相关保险机构对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原则,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偿、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逐步形成财政支持下的多层次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五)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治理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制度规定。修订防灾减灾救灾责任规定,明确党委、政府、行业部门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责任。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灾害防御、应急准备、紧急救援、转移安置、生活救助、医疗卫生救援、恢复重建等领域的制度规定,完善区、镇(街道)、村(居)三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完善大武口区自然灾害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应急管理委员会,加强应急管理指挥部及其办公室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充分发挥主要灾种防灾减灾救灾指挥机构的防范部署与应急指挥作用。明确各镇(街道)、各部门应对自然灾害的事权划分。

强化星海镇、各街道办事处、各部门的防灾减灾救灾责任意识,提高领导干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应急决策水平。加强部门、镇(街道)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统筹城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机制,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信息资源获取和共享机制。完善军地联合组织指挥、救援力量调用、物资储运调配等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立风险防范、灾后救助、损失评估、恢复重建和社会动员等长效机制。完善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生活保障安排、物资装备储备等方面的财政投入以及恢复重建资金筹措机制。研究制定应急救援社会化有偿服务、物资装备征用补偿、救援人员购买人身安全保险等制度措施。

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充分利用公园、广场、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公共服务设施,因地制宜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立完善应急医疗救护、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棚宿区、应急供电供水等主要应急避险功能及配套设施,满足群众避险需求。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努力营造防灾减灾良好文化氛围。

六、全面强化应急准备,提升应急救援效能

(一)强化应急力量准备

建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多举措加强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依托消防救援队伍,打造“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整合优化现有大武口区专业应急救援中心职能,扩展增强对森林火灾、防汛抗旱、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提升专业应急救援综合抢险救灾能力。扶持发展社会力量,推进企事业单位专兼职应急队伍建设,探索成立股份制、会员制救援队,建立完善日常应急救援技术服务制度。

建优行业专业救援队伍。强化应急救援物资装备建设,加大先进适用装备配置力度。健全各级应急医学救援队伍,提高灾区卫生应急处置和预防控制能力,保障灾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消防站点、消防水源等公共消防安全设施规划、建设和维护,建设星海镇消防站,配备必要的人员、车辆和消防应急器材,提高火灾初期扑救能力。

完善应急响应处置机制。加强应急值守与应急处置分级响应机制建设,规范值班值守工作制度,夯实值班值守工作基础。健全应急事件信息上报机制,提高应急事件信息报送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进一步加强突发事件现场管理,规范突发事件现场组织指挥,推行现场应急指挥官制度,强化应急救援统一组织、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方案、统一实施,实现科学救援、安全救援、高效救援。

(二)强化应急预案准备

完善预案管理机制。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覆盖全区域、全灾种、全行业、全层级、全过程的应急预案体系,坚持实事求是、防范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总体应急预案、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的修订工作,强化各类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预案要做到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表述准确,分工确切,措施具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加快预案修订。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是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部署要求的具体举措,事关科学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应急预案修订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防范与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做到预案内容完整,格式规范,重点突出,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表述准确,分工明确,措施具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应急预案可行性评估,强化各类各层级应急预案衔接融通和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增强应急预案的实战性、可操作性。

强化应急演练和评估。按照实战化的要求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在全区范围内积极开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综合应急演练,实现预案演练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重点开展危险化学品救援、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森林灭火、地震等专项应急演练,以及村、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综合演练,鼓励镇(街道)、村(居)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积极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演练活动,积极推广有益的经验,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着力提升应急准备能力。

(三)强化应急物资准备

健全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级分类管理、各司其职的应急物资管理体制,健全政府储备和社会储备相结合,应急物资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和产能储备相衔接的应急物资储备模式,加快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务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更新轮换、紧急采购和征用补偿等应急联动机制。

加强物资储备能力建设。加强应急物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定期会商制度、应急物资调用制度及储备更新、征收征用等财政补偿政策和核销制度。根据大武口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科学定制应急物资储备规划,加强与市应急物资储备沟通协调。完善地方、军队、企事业单位、家庭的一体化储备体系,建设实物储备、协议储备、市场储备和生产能力储备有机结合的应急物资、救灾物资保障新模式,形成布局合理、种类完整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推进应急物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物资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提高应急物资综合协调、分类分级保障、紧急调配能力。

推进应急保障资源建设。构建综合避难疏散体系,持续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健全应急避难场所保障机制,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和使用。健全应急物资和队伍的紧急快速运输制度,形成联合运输网络系统及协调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应急管理和指挥调度机构间通信网络,强化装备技术支撑,确保公网断电等极端情况下的应急通信畅通。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

(四)强化运输通信准备

加强紧急运输保障。健全多方参与、协调配合的紧急运输机制,制定运输资源调运、征用、灾后补偿等配套政策。整合各类运输资源,充分发挥大型快递物流企业、运输组织等各类运输力量效能。完善多式联运组织,发挥不同运输方式规模、速度、覆盖优势,打造高效率紧急运输网络。加强紧急运输绿色通道建设,完善应急物资及人员运输车辆优先通行机制。推进政企联通的紧急运输调度指挥平台建设,加强应急物资运输、配送、分发等环节调度管控。

加强应急通信保障。利用北斗导航卫星、天通通信卫星等通信资源,加强应急卫星通信网络建设。强化偏远地区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高风险设施周边区域建设一定数量的超级基站,加强区域通信网络应急保障。完善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支持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应急通信终端。

(五)强化救援恢复准备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救灾资源动员机制,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性安置和救助机制,引导心理援助与社会工作服务参与应对灾害事故。规范救灾捐赠管理,加强相关部门衔接,完善应急捐赠物资管理分配机制。

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机制。编制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条例,健全恢复重建组织、规划、政策、实施、监管等体系,建立灾后损失评估、现场恢复、临时安置、生活保障等工作预案,推动发改、民政、自然资源、住建、工信等部门加强灾情调查评估体系建设,建立供电、供水、供气、供热、交通和通信枢纽等生命线工程灾后重建工作,提高灾后保障能力。

提升恢复重建能力。加强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灾害应对结束后迅速开展灾害损失评估、次生衍生灾害隐患排查及危险性评估、住房及建筑物受损检定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估。组织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计划,充分调动受灾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积极性,有效对接社会资源,引导社会力量依法有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

七、加强科技人才支撑,增进创新驱动活力

(一)促进科技创新应用

提高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推动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先进适用装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推广,大力提高应急管理和救援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加强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技术装备引进,推进地震应急技术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应急通信专业保障队伍装备配置,支持基层各类专业救援队伍和应急机构配备小型便携式应急通信终端。

提升应急指挥数字化水平。加强全区各部门应急管理数据互联共享,实现全区多部门视频监控点位互通,实时接入消防、气象、交通、测绘等相关重要数据,集成建立全区应急物资装备、预案、队伍等数据库,推动大武口区应急资源、风险隐患一张图建设。建设应急救援综合指挥信息平台,推进防汛抗旱、森林草原、城市安防监控等专业指挥系统建设,实现各类事故灾难、自然灾害应急处置和指挥信息化管理,形成完整、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信息与指挥协调体系。

以应用助推应急产业发展。支持符合大武口区应急管理需求的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推动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支持企业推广应用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设备设施,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工厂、绿色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建设和改造,以应急科技应用带动大武口区应急产业健康发展。

(二)打造优秀人才队伍

加强专家智力支撑。多举措完善应急专家库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大武口区应急管理科技水平,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适应“全灾种”“大应急”应急管理模式需要。建立应急管理专家资源库,打造专家资源共享平台,结合工作实际,按照行业管理责任和应急预案要求,细化专业领域,完善专家门类,广泛吸纳政府有关部门、高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专业人才,认真遴选出有代表性、高水平、高素质的专家队伍。不断建立健全专家队伍建设管理工作相关制度,规范专家队伍建设管理工作,加强对专家队伍的日常管理,建立完善专家调用工作机制,明确专家工作纪律,做好专家服务保障工作。同时,加强应急管理专家库的信息化建设,对专家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和维护专家人员信息,实现专家资源共建共享,高效能地发挥专家队伍在应急管理、决策咨询、标准制定、安全诊断、应急会商等方面的作用。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将应急管理纳入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改善应急管理实训培训基础条件,完善应急管理人员入职培训、定期轮训和考核机制。健全符合应急管理职业特点的待遇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国家应急管理岗位津贴等保障政策,建立完善应急管理人员值班补助制度。健全职业荣誉激励、表彰奖励及抚恤优待政策。

(三)强化信息支撑保障

加快推进“智慧应急”建设。强化互联网+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区块链在应急管理领域的技术应用、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灾情管理政务管理、社会动员等功能,构建精准监管、全面感知、动态监测、智能预警、扁平指挥、快速处置、人性服务的“智慧应急”新模式。

深化信息化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系统全面升级,推进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建设,实现指挥调度“一键通”、应急管理“一张图”。加强相关部门应急管理基础数据、监测数据与业务数据汇聚共享,强化数据资源的加工、管理、分析、应用。加快建设“互联网+监管”系统,全面推行“互联网+执法”模式。

八、推动共建共治共享,共筑全民安全防线

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强化保险等市场机制在风险防范、损失补续、恢复重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保险服务机制。深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改革,在全区高危行业领域强制实施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产品方案,建立服务主导型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体系,构建良性有序的市场竞争机制,制定实施第三方评估公示制度,提升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推行的社会效益。

健全信用奖惩机制。实行企业安全生产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健全企业安全生产动态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修复机制。完善自然灾害领域信用体系,建立紧急征用、志愿捐助、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等方面的诚信制度和信用记录。综合运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领域信用评价结果,建立健全联合惩戒机制。

九、谋划实施重大工程,筑牢安全发展基底

(一)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

加快气象、水文、地震、地质、农业、林业、野生动物疫病疫源等灾害监测地面站网和防灾减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系统,提高自然灾害早期识别能力。建立健全自然灾害预警及发布系统,加强自然灾害早期预警、风险信息共享与发布能力,显著提高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推进以区为调查单位的全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普查,深入推进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充分利用自然灾害风险数据,形成支撑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全要素数据资源体系。

推进自然灾害风险信息应用,完善区、镇(街道)、 村(社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依托“互联网+”战略,推进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报送与服务网络平台建设,提高政府灾情信息报送与服务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和规范性;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在重大灾害应对中的作用,应用大数据理念,建立集采集、共享、服务、查询应用于一体的面向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综合灾情和救灾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完善重特大自然灾害损失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探索建立重特大自然灾害社会影响评估制度和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减灾能力的社会化评估机制。

(二)进一步增强自然灾害应急处置与恢复重建能力

加强救灾应急专业队伍建设,完善以武装部民兵为突击力量,以消防大队等专业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地方和基层应急救援队伍、社会应急救援队伍为辅助力量,以专家智库为决策支撑的灾害应急处置力量体系。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完善救灾物资储备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储备模式,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点)建设和应急物资数据库建设,加强救灾物资储备体系与应急物流体系衔接,提升物资储备调运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推进救灾物资装备生产能力储备建设,加强各镇(街道)、各部门应急装备设备的储备、管理和使用。

进一步完善地方作为主体、群众广泛参与的灾后重建工作机制。坚持科学重建、民生优先,统筹做好恢复重建规划编制、技术指导、政策支持等工作。将城乡居民住房恢复重建摆在突出和优先位置,加快恢复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标准和节能节材环保技术,加大恢复重建质量监督和监管力度,把灾区建设得更安全、更美好。

(三)进一步增强重大工程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防汛抗旱、防震减灾、野生动物疫病防控、生态环境治理等防灾减灾骨干工程建设,提高自然灾害工程防御能力。加强山洪沟、水库治理骨干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堤防加固、河道治理和蓄滞洪区建设。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推进重点堤防达标建设。加强城市防洪防涝与调蓄设施建设,加强农业、林业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山洪灾害防治和抗旱水源工程建设工作。

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继续实施公共基础设施安全加固工程,重点提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安全水平,幼儿园、中小学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提高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的抗灾能力和设防水平。实施交通设施灾害防治工程,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推动开展城市既有住房抗震加固,提升城市住房抗震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推进实施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提升农村住房设防水平和抗灾能力。

(四)进一步增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

开展社区灾害风险识别与评估,编制社区灾害风险图,新建或改扩建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加强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和演练。加强社区救灾应急物资储备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制定家庭防灾减灾与应急物资储备指南或标准,鼓励和支持以家庭为单元储备灾害应急物品,提升家庭和邻里自救互救能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统筹做好全区“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活动的宣传教育。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设施与平台建设,借助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文化平台,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活动,提升减灾救灾能力。

(五)进一步增强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能力

挥保险等市场机制作用,完善应对灾害的金融支持体系,扩大居民住房灾害保险、农业保险覆盖面,加快建立巨灾保险制度。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参与灾害治理,培育和提高市场主体参与灾害治理的能力,鼓励探索巨灾风险的市场化分担模式,提升灾害治理水平。

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引导和支持,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政策,健全动员协调机制,建立服务平台。加快研究和推进政府购买防灾减灾救灾社会服务等相关措施。加强救灾捐赠管理,健全救灾捐赠需求发布与信息导向机制,完善救灾捐赠款物使用信息公开、效果评估和社会监督机制。

(六)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抢险救灾专业队伍。注重灾害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尝试委托专业机构对管理人员开展自然灾害紧急救援专业培训,提升队伍整体防灾减灾业务能力。加强应急专家队伍建设,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和恢复重建等突发事件应急决策咨询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七)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

完善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将防灾减灾救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进灾害风险管理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推动全社会树立“减轻灾害风险就是发展、减少灾害损失也是增长”的理念,努力营造防灾减灾救灾良好文化氛围。

十、强化组织措施,确保完成目标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大武口区应急管理指挥部负责本规划的统筹协调。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职责,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各有关部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并落实到部门工作职责规定中。确保规划任务有序推进、目标如期实现。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要根据本规划要求、结合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内实际,制定相关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重点部门规划要加强与本规划有关内容的衔接与协调。

(二)加强资金保障,畅通投入渠道

完善防灾减灾救灾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加大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科普宣传和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完善防灾减灾救灾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资金使用的管理与监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加大对星海镇、各街道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支持力度。

增加经费投入,确保应急管理工作高效运转。根据财政体制,将防灾减灾救灾经费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落实防灾减灾救灾专项资金,改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装备,保障基层工作和应急救援用车等,满足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星海镇、各街道、各部门要强化该工作投入,保障本部门、本单位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必需经费支出,努力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开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三)加强人才培养,提升队伍素质

强应急管理队伍的培训建设,创新应急管理队伍的用人机制,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抢险救灾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加大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强化基层灾害信息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队伍建设,扩充人才队伍数量,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防灾减灾救灾专业人才。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防灾减灾救灾人才队伍。

(四)加强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

加快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水平,运用好大数据管理平台,当一个重大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时,这个重大事件分析、判断、预测的大数据,决定了最终决策的科学性、效率性和合理性。当这些数据转换成知识的时候,将会对预测重大非常规突发事件发挥巨大作用。大武口区应急管理指挥部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应急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工作,充分认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政策要求和现实意义;要细化建设目标,落实建设任务,确保年度计划按时完成;要确保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的责任保障,切实强化组织保障、机制保障、资金保障、人员保障,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日常监测、预测工作效率提升,为科学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图文解读:《大武口区应急管理体系“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网站标识码:6402020003      宁ICP备 2021001683号-1      主办单位: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0952-5892889  宁公网安备64020202000016号